72歲患者腦腫瘤疑云——腦膜瘤的隱秘威脅
根據患者的磁共振增強掃描(MRI)結果,顯示其右側顳區近顱板下存在不規則形態的T2略高信號影,T1加權成像(T1WI)呈等信號,邊界略欠清晰,周邊見分葉及囊狀長T1長T2信號,顯現水腫帶。此外,病灶周圍大片指狀水腫,導致右側腦室及腦干受壓,腦中線結構略左移。日后注射Gd-DTPA增強后,病灶出現明顯強化,橫軸位測量徑線約為41.2mmx32.5mm,考慮腦膜瘤伴部分囊變可能性較大,同時還有腔隙性腦梗死及腦萎縮跡象。
這些異常信號和影像特征提示患者有較大的顱內占位病變,進一步明確診斷和積極治療顯得刻不容緩。腦膜瘤雖然是相對較為良性的腦部腫瘤,但其侵襲性性質和對腦部重要結構的壓迫仍然可能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
腦腫瘤的陰影——腦膜瘤是什么?
腦膜瘤是一種源自腦膜的腫瘤,多起源于蛛網膜的中胚層細胞。盡管腦膜瘤大多數為良性,但其位于腦部特殊位置,腫瘤的增長會壓迫鄰近的腦組織和神經,導致一系列神經功能異常的癥狀。侵襲性腦膜瘤則表現出更高的侵襲性和復發率。
腦膜瘤的具體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有研究表明,與放射治療、某些基因突變、以及雌激素密切相關。一些患者在接受頭部放療后,患腦膜瘤的風險顯著增加。此外,神經纖維瘤病II型(NF2)患者也是腦膜瘤的高發人群[1]。腦膜瘤的損害取決于其具體位置和大小,可能導致頭痛、癲癇發作、視力減退、肢體無力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治療方案——腦腫瘤的戰斗計劃
腦膜瘤的治療策略根據腫瘤的大小、位置、增速及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而定。外科手術是常見的首選治療方法,特別是對于較大、癥狀明顯或壓迫重要腦結構的腦膜瘤。手術切除后通常通過病理分析明確腫瘤種類和性質。對于難以全部切除的侵襲性腦膜瘤,術后可能需要結合放射治療或化療來控制腫瘤的生長和復發[2]。
近期的研究進展提示,結合新型靶向治療藥物和免疫治療可能為腦膜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例如,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單克隆抗體和鉑類化合物在某些病例中顯示出潛在的療效。這些新療法的應用需通過更多臨床試驗驗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它們為治療腦膜瘤提供了新的希望。
防范于未然——如何預防腦膜瘤
雖然腦膜瘤的確切病因尚未明確,但了解并避免已知的高危因素依然是有效的預防手段。對于曾接受過放射治療的人群,應定期進行頭部影像學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潛在的腦膜瘤。與此同時,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觸環境中的潛在致癌物質,也是基本的預防策略。為了減少遺傳性疾病帶來的風險,值得建議高危人群進行基因檢測,并根據醫生建議進行適當的防護措施。
總體而言,面對腦膜瘤及其他腦部腫瘤的威脅,由此產生的心理壓力不容忽視。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與醫生溝通,遵循專業指導,及時治療,都是抵御疾病的重要環節。愿每一位患者都能積極面對,早日康復。
- Rogers, C. L., & Perry, A. (2018). Meningioma: biology, genetics, 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 Neuropathology & Experimental Neurology, 77(3), 183-196.
- Goldbrunner, R., Minniti, G., Lund-Johansen, M., Stavrinou, P., Lefranc, F., Vera-Bolanos, E., & Bisdas, S. (2021). EANO guideline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eningiomas. Neuro-Oncology, 23(11), 1821-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