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一年?別忽視這些健康警示!
最近,有一位59歲的男性患者來到醫院,主訴稱自己中上腹痛已經持續了一年。經過多項檢查,包括電子結腸鏡、64層CT上腹部掃描以及電子胃鏡檢查,醫生初步診斷他可能患有淺表性胃炎、膽囊炎以及胃食管反流病。這些疾病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有所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科普一下這些疾病。
首先,患者的體重為130公斤,屬于肥胖范疇。肥胖不僅是多種疾病的風險因素,還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經過檢查,發現患者的肝臟存在多發囊腫、左腎有囊腫,腹部部分腸管呈擴張并有積氣現象,均提示其身體內部存在多個健康隱患。
淺表性胃炎、膽囊炎和胃食管反流病的危害
淺表性胃炎是一種由胃黏膜損傷引起的炎癥,常常由飲食不規律、飲酒、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引發。胃黏膜受到刺激后會變得脆弱,導致胃痛、惡心、反酸等癥狀。膽囊炎是由于膽囊內膽汁排泄不暢,引起膽囊自損或合并感染所致。常見癥狀包括右上腹痛、惡心、嘔吐甚至黃疸。胃食管反流病則是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并引起不適,常表現為燒心、反酸、吞咽困難等。
胃腸疾病在國內外都有較高的發病率和致病風險。例如,據《現代胃腸病學》雜志的一項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胃炎和胃潰瘍的主要細菌因素之一,而在不良飲食習慣的影響下,患病風險會進一步增加。同理,膽囊疾病涉及膽固醇代謝和慢性炎癥,長期演變可能導致膽囊結石甚至膽囊癌。胃食管反流病高發于肥胖人群,該病因長期反流可導致食管下段黏膜的損傷,甚至有發展為食管腺癌的風險。了解這些疾病的危害有助于人們提高預防和治療意識。
淺表性胃炎、膽囊炎和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療方法
臨床上,這些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方法有不少。針對淺表性胃炎,常用的藥物包括質子泵抑制劑(PPIs)如艾司奧美拉唑鎂腸溶膠囊,這種藥物可以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并促進其修復。非藥物治療方面,調整飲食結構,減少暴飲暴食和辛辣食物的攝入也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膽囊炎患者,急性期常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時應用解痙藥和鎮痛藥緩解癥狀。如果病情較重,甚至可能需要行膽囊切除手術。最新研究指出,膽囊切除術在緩解膽囊炎癥狀的同時,能明顯減少復發風險。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療重點也是抑制胃酸,通過藥物如PPIs和H2受體拮抗劑進行酸抑制療法。同時,患者應當注意飲食調節,避免進食辛辣、油膩和易產生氣體的食物。另外,適量減少體重、避免餐后立即平臥和過度勞累,對控制癥狀有明顯幫助。
淺表性胃炎、膽囊炎和胃食管反流病的預防措施
預防消化系統疾病的關鍵在于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對于高危人群,如長期飲酒、吸煙、飲食不規律以及肥胖人群,尤其需加強防范。車間工人和需要長期站立、重體力勞動的人群,也應特別注意胃食管反流和膽囊疾病的預防。
飲食方面,建議減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攝入,多食用富含纖維的蔬菜水果。規則進餐,不暴飲暴食,科學合理的飲食可以有效緩解胃腸負擔。同時,定期進行健康體檢,早發現,早治療,最大限度降低疾病風險。
最后,面對任何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呼吁所有人正視自身健康問題,科學應對,積極改善生活方式,盡早解除隱患。祝每一位讀者健康愉快,遠離疾病困擾。
- 《現代胃腸病學》,中華醫學會,2020年,主編 張偉
- 《臨床消化系統疾病》,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年,主編 王強
- 《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治》,醫學參考報,2021年,主編 李宏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