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早發現能救命!這些信號千萬別忽視
01 腸癌到底是什么?
有不少人第一次聽到“腸癌”會覺得離自己很遠,其實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腸癌說簡單點,就是發生在結腸和直腸的惡性腫瘤。結腸直腸像是人體消化“高速公路”的末端,這里一旦有了不正常的組織(比如癌細胞),就容易堵塞“交通”,導致食物殘渣、代謝產物的正常排出受到影響。
發病部位以結腸和直腸為主,在消化系統腫瘤中排名靠前。根據全球數據,每年腸癌新發病例超過190萬,說明它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問題。多數腸癌在早期幾乎沒有太明顯的癥狀,如果能在早期覺察到端倪,5年生存率能超過90%。所以,關注腸癌,比想象中更實用。
02 身體發出這些信號要當心 ??
腸癌的初期很會“藏身”。不少人只覺得自己腸胃不太舒服,但有些異??赡芤呀浭窃缙谛盘?。以下這些變化,值得你多點關注:
信號 | 具體描述 | 現實例子 |
---|---|---|
排便異常 | 便秘、腹瀉突然變頻,或大便變細 | 48歲的趙先生平常每天一次,最近時而兩三天一次,時而忽然腹瀉 |
便血 | 大便里混有血,但不一定是鮮紅,有時偏暗色 | 55歲劉女士發現大便帶血,兩周內反復出現 |
肚子痛 | 時有隱痛或脹痛,可能位置不太固定 | 62歲葉大叔近一個月覺得左下腹經常有點脹痛 |
體重減輕 | 食量未變,身體卻明顯消瘦 | 53歲的林女士近兩個月無意中瘦了7斤 |
貧血乏力 | 不容易恢復的疲勞感、氣色變差 | 58歲陳先生老覺得沒精氣神,比以前容易累 |
食欲減退 | 不想吃飯或總覺得吃一點就飽 | 50歲孫阿姨晚飯量明顯變小,經常吃不下 |
- 以上癥狀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全碰上。
- 偶爾一兩次小問題別緊張,持續一兩周就該認真看看。
03 為什么偏偏是我得腸癌?
很多人會疑問,自己怎么突然和腸癌扯上關系。實際上,腸癌的出現和遺傳、年齡、腸道慢性病等都有關系。不是突發事件,而是“積攢”下來的結果??纯聪旅孢@些常見原因:
- 年齡因素:腸癌多見于50歲以上。研究顯示,從50歲開始,腸癌發病率就明顯增加。
- 家族遺傳:如果直系親屬得過腸癌,本人風險會高出許多。但也不用過度焦慮,有家族史只是提高了風險。
- 慢性腸道病史:像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這類慢性炎癥,容易造成腸道長時間反復損傷,也會增大發病概率。
- 腸息肉:不是每個息肉都會癌變,但腺瘤性息肉發展成癌癥的風險遠高于普通人。
- 生活作息:作息不規律、愛久坐、超重、不愛運動,也都是加重風險的“推手”。
有意思的是,有調查發現,歐美地區的腸癌發病比例會比亞洲高,這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差異有關。不過,只要我們能早關注、及時檢查,多數風險都能早發現。
04 醫生是如何確診腸癌的?
一旦懷疑有問題,確診腸癌絕不能靠猜。消化內科看的最多的,是腸鏡。腸鏡是一根彈性細軟的光學管,醫生可以直接看清你的腸道里有沒有“異常細胞”(早期癌變、大的息肉等),必要時還能取一點組織做化驗(病理診斷)。
- 腸鏡檢查有些不舒服,但過程比較安全。多數醫院能提供無痛腸鏡,減少不適感。
- 有時醫生會建議做腹部CT、核磁共振(MRI),甚至PET-CT,這些屬于影像學檢查,可判斷病灶范圍、是否有轉移。
- 血液腫瘤標志物(如CEA)輔助判定,但不能單靠化驗結果診斷。
- 50歲以后,建議每5-10年做一次全結腸鏡檢查。
- 家族有腸癌史、或有慢性腸道疾病者,最好提前到40歲開始定期篩查。
檢查過程可能讓人有些緊張,但早發現比等到晚期再治療要輕松得多。
05 得了腸癌還能治好嗎?
很多朋友聽聞“腸癌”便覺得十分恐慌,其實現在醫學手段進步很快。腸癌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手術、化療、放療及靶向治療。腫瘤如果發現得早、沒有轉移,單靠手術就能把問題根治掉。早期患癌5年生存率超過90%,這是醫學權威多年的數據,信得過。
- 早期腸癌做微創手術,恢復很快。
- 中晚期常需手術+化療,部分患者還需靶向藥物或免疫治療。
- 晚期患者也能通過全身治療、癥狀控制等改善生活質量。
有位67歲的患者,因肚子隱隱作痛就診,檢查后發現是早期結腸癌,順利手術后恢復不錯。這個例子說明,及時就醫發現早,不僅能治病,還能恢復日常生活。
現在越來越多醫療機構配備了微創、機器人手術等新技術,這大大改善了患者的治療體驗和恢復速度。很多人手術后不到一周就可以出院。
06 這樣做讓腸癌遠離你 ??
說到怎么保護自己,其實不少有效做法很容易做到。只要持續下去,能大大減少腸癌找上門的機會。具體措施如下:
做法 | 具體推薦 | 理由說明 |
---|---|---|
多吃膳食纖維 | 蔬菜、水果、燕麥、豆類等,每天換著搭配 | 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幫助代謝廢物排出,有益腸道健康 |
保持規律運動 | 每周至少150分鐘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 | 運動幫助腸胃“動作起來”,也有利于維持健康體重 |
適量喝水 | 每天1500-2000ml,白水優先 | 水讓腸道內容物更順暢,減少便秘發生 |
控制酒精攝入 | 能不喝就不喝,偶爾聚會也盡量適量 | 減少腸黏膜的長期刺激,降低相關風險 |
定期體檢篩查 | 40歲以后建議每3-5年篩查腸鏡,有家族史可更提前 | 早篩查、早發現,治療機會和成活率大大提高 |
- 腸鏡篩查并不可怕,檢查時有點不舒服但很快就結束。
- 有癥狀應及時就醫咨詢消化內科或腫瘤???,不要拖延。
總結起來,腸癌并不是“絕癥”,反而是腫瘤里有“可防、可控、可治”典型代表。早關注、早篩查、生活規律、飲食多樣,做到了這幾點,風險自然大幅下降。如果你或家人出現了不尋常的腸道信號,別猶豫,盡早去醫院查一查,很多時候都是“小麻煩”早解決最省心。
生活中注意平衡飲食和適量活動,對身體的好處會慢慢積累出來。趁現在給健康加道“保險”,遠比等麻煩上門要劃算——把這篇知識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