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中的"隱形殺手":鱗狀細胞癌的早期識別與科學應對
01 鱗狀細胞癌到底是什么???
不少朋友覺得皮膚出了點小疙瘩或者老繭,不痛不癢就能安心,無需理會。但在皮膚科門診中,常有患者因為一個渺小的皮膚異常拖了很久,最終才發現是叫做“鱗狀細胞癌”的問題。
這種皮膚癌并不算罕見,在我國每年8萬新發皮膚癌病例中,鱗狀細胞癌大約占了20%—30%。主要指的是皮膚表層——角質形成細胞,在反復損傷后出現了異常生長。這種腫瘤絕大部分出現在暴露部位,如臉、唇、耳朵、手背,以及一些陳舊的疤痕、慢性傷口處。它就像小區里的"不速之客",前期極難察覺,滲透性卻很強,如果拖延會慢慢擴散、累及更深的組織甚至轉移。所以,有些早期信號被忽視后,后果常常出人意料。
02 哪些皮膚變化要高度警惕???
- 反復不愈的皮膚潰瘍
一個50歲的男性戶外工人,左臉頰一直有塊“老爛瘡”,多年總結痂, 碰掉后不幾天又流液,長達半年。普通皮膚損傷兩周左右能愈合,如果出現超過1個月都不見好轉的小潰瘍,就應引起重視。這是鱗狀細胞癌的經典信號。
- 逐漸增大的“硬塊”或紅斑
很多鱗狀細胞癌一開始外表看著像“肉刺”“疣”,慢慢邊緣變硬、鼓起或長出結節。如果發現某個肉疙瘩不但不消反而越長越大,尤其是在面部、耳后等部位,建議盡早咨詢??漆t生。
- 皮膚糜爛、出血或疼痛
普通粉刺、痤瘡一般自限,而鱗狀細胞癌常常表現為反復糜爛,摸著有灼痛或者不明原因的出血。特別是年紀大的朋友,如果在曬傷、慢性傷口處見到這種現象,別拖著。
- 耳廓、嘴唇反復破潰
鱗狀細胞癌極偏愛暴露在陽光下的耳廓、上下嘴唇。若某個小傷口總是破、總結痂,有時不明顯疼痛,卻反復不好,一定需要警惕。
- 舊疤痕異常增生或變色
一些受傷后留下的舊疤痕,本該安靜存在。有個六十多歲的女性,腿上老燒傷疤這兩年突然長起厚皮、硬結塊,甚至發黑變色。這是慢性傷口癌變的信號,應立即就醫。
表現特點 | 常見部位 | 持續時間 |
---|---|---|
表皮結痂、糜爛 | 臉部、耳朵、唇部 | 1個月以上 |
結節、增厚、硬塊 | 手背、四肢 | 逐漸變大 |
舊傷疤異常變化 | 傷口遺留部位 | 近期突增 |
03 為什么你會得這種皮膚癌?????♂?
- “曬”出來的癌——長期紫外線暴露
簡單來講,太陽光里的紫外線會損傷皮膚細胞,讓它們出現異常增生,時間一長,尤其在戶外工作多年的中老年人身上,鱗狀細胞癌發病風險會顯著提高。 - 病毒感染也會“悄悄作祟”
例如HPV(人乳頭瘤病毒),某些類型和皮膚/黏膜鱗狀癌關系密切,一些手指、肛周部位的慢性疣狀變都會增加癌變可能。 - 慢性傷口反復刺激
不少病案來自多年的燙傷疤、老爛腿之上。舊傷口反復摩擦、感染,不斷刺激周邊細胞修復,很可能激活異常細胞的生長。 - 免疫力異常、遺傳易感
有些疾病或藥物讓免疫系統處于低警戒,比如器官移植者、長期免疫抑制治療患者患上鱗狀細胞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的數倍。
04 確診需要做哪些檢查???
很多朋友一聽"要切片"、"病理活檢"就害怕,其實這些都是成熟、安全的臨床操作。目前皮膚科最常用的診斷方法有:
檢查方式 | 過程簡介 | 疼痛/安全性 |
---|---|---|
皮膚鏡觀察 | 放大皮膚表層,看微小異常 | 無創、無痛 |
局部活檢 | 取一小塊可疑皮膚,送病理 | 局部麻醉,不留大疤 |
組織切片病理 | 顯微鏡下判定細胞類型及分化 | 極為可靠,診斷金標準 |
05 現代醫學有哪些治療選擇???
對很多人來說,一聽到“癌”就感到壓力山大,其實鱗狀細胞癌的治療選擇不少,尤其早期發現,絕大部分都能獲得很好的結果。下面來看看目前的幾個主流方法:
治療方式 | 適用情況 | 優點/挑戰 |
---|---|---|
手術切除 | 單個、邊界清楚腫瘤 | 根治率高,切除范圍靈活 |
皮膚顯微外科(Mohs手術) | 面部、復發或高風險部位的鱗癌 | 最大限度保正常組織,復發率低 |
放療 | 無法手術或高齡患者 | 無創傷,適用面廣,部分患者可能有后續皮膚色素沉著 |
輔助化療/免疫治療 | 擴散或轉移病例,局部復發 | 提高綜合治愈率,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耐受性下降 |
06 聰明人都在做的5項防護措施???
- 選對物理防曬
? 陽光強時盡量佩戴寬檐帽、太陽鏡、長袖衣物。物理遮擋比任何防曬霜都靠譜,戶外工作者尤其適合采用。 - 每日防曬乳液補充
? 選擇SPF30及以上的防曬乳液,每天出門前15分鐘均勻涂抹,游泳、出汗后及時補擦,臉部、耳部、頸后都別漏掉。 - 合理飲食助修復
? 新鮮胡蘿卜、菠菜(含β-胡蘿卜素)、番茄(富含番茄紅素)、深綠色蔬菜都有利于皮膚修復。每天換著吃,比任何保健品都管用。 - 呵護傷口 按時換藥
? 家里老人、孩子若有慢性創口,一定規律換藥,防止感染摩擦。如果發現疤痕區突然變色或結節,建議去皮膚科專門評估。 - 定期皮膚自檢+??坪Y查
? 建議50歲以上,尤其戶外人士、疤痕皮膚人群,每年做一次皮膚專業檢查。平時可用鏡子觀察身體暴露部位變化。參見下方簡圖??
? 觀察頭頸、耳朵、雙手背部、腿部疤痕處有無新生硬塊或難愈潰瘍
? 比較左右對稱部位,有無顏色、質地不同的小斑塊
? 用指腹輕觸新長的皮膚組織,留意有無癢痛或滲液
最后的話
平時忽略的小皮損、疤痕變化,其實隱藏著不可掉以輕心的風險。很多患者就是因為覺得“沒什么大不了”,最終耽誤了最佳干預。
和普通人想的不一樣,鱗狀細胞癌并非從天而降。它和每個人的生活習慣、紫外線暴露、傷口照料密不可分。通過勤觀察、善預防、早就診,可以讓這種“隱形殺手”無處藏身——只要開始關注自己的皮膚健康,你就離安全遠了一大步。這些非常簡單的事情,是送給自己和家人最實用的健康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