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早發現早治療:這些信號千萬別忽視
01 胃癌到底是什么?為什么不能掉以輕心?
很多人平常覺得肚子有點不舒服,不會聯想到胃癌。其實胃癌是一種由胃內壁異常細胞增生導致的惡性腫瘤。最常見的類型叫腺癌,約占全部胃癌的90%。這些異常細胞如果不及時處理,就像藏在墻角的霉斑,慢慢可能不斷擴散,影響身體其它組織。
在中國,每年大約有40萬人新發胃癌。多數情況下,早期胃癌很難察覺,但如果能在早期發現,經過合適治療,五年生存率可以超過90%。而一旦腫瘤發展到中晚期,治愈難度就會明顯增加,這也就是胃癌最讓人頭疼的地方。
02 身體出現這些信號,別再拖延
- 1. 持續性的上腹部隱痛
偶爾的胃部不適很多人都遇到過,但如果一位50歲的男性,連續兩個月總感覺上腹部悶痛,不論飯前飯后都不緩解,這就不是小問題。這種持續性隱痛,往往與普通胃炎不同。 - 2. 沒緣由地體重下降
年初體重70公斤,到秋天突然掉到了63公斤,而且沒刻意減肥。像陳阿姨(62歲)這樣的情況,即使沒有胃口變差,也要留意。這種消瘦,常見于腫瘤疾病,尤其是胃部腫瘤。 - 3. 黑便或嘔血
如果大便突然變成柏油色或者偶有嘔血(咖啡色液體),可能是胃部出血信號。年輕人馬先生(45歲)曾以為是痔瘡,結果檢查后意外發現胃癌。所以,別輕視消化道出血的跡象。
03 胃癌,到底是誰的風險更高?
風險因素 | 說明 | 參考數據/例子 |
---|---|---|
幽門螺桿菌感染 | 胃部常見細菌,可促使胃壁異常變化 | 感染者胃癌風險提升約4-6倍 |
長期高鹽飲食 | 重口味腌制食物易損害胃黏膜 | 高發區多見咸菜咸魚等傳統飲食 |
吸煙、酗酒 | 有害物質刺激胃壁 | 煙民胃癌發生率更高 |
慢性胃炎及胃潰瘍 | 長期反復炎癥為異常細胞埋下伏筆 | 有慢性病史的人應格外關注 |
家族遺傳 | 近親屬中有胃癌史,風險上升 | 有家族史者建議及早篩查 |
年齡增長 | 胃癌隨年齡增大,發病率升高 | 50歲以上人群更易中招 |
04 胃癌怎么查?檢查其實沒那么可怕
很多人一聽說要做胃鏡檢查就心生恐懼。其實現在醫學進步了,胃鏡檢查已經能做到無痛,整個過程通常只需要十幾分鐘。往往先由醫生了解你的癥狀和體檢史,必要時通過胃鏡直視胃腔內部,并在發現可疑部位時,取一點組織做進一步化驗(稱為活檢)。
- 直接觀察胃內情況
- 發現病變及時處理
- 確定異常細胞是否為癌癥
- 明確分型,輔助治療決策
- 評估腫瘤范圍及有無轉移
- 輔助評估,但不能單靠此定論
05 胃癌分期不同,治療方式區別很大
醫生根據胃癌分期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大致分為四期——從最早的粘膜層病變到出現遠處轉移。早期胃癌往往可以通過內鏡下微創“切除”,恢復很快。例如王女士(58歲),發現時腫瘤僅在胃粘膜,通過內鏡摘除,術后恢復良好。
分期 | 主要治療方式 | 效果展望 |
---|---|---|
早期 | 內鏡下切除 | 治愈率約90%以上 |
中期 | 手術切除 + 化療 | 改善生存期,防治復發 |
晚期 | 靶向或免疫治療等綜合方案 | 延緩病情,改善生活質量 |
06 治療期間的不適,怎么緩解更舒服?
治療胃癌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惡心、嘔吐、脫發、貧血等。這些不適雖然麻煩,但通常都有辦法減輕。比如化療期間出現嘔吐,試著少吃多餐,避免油膩辛辣,反而會好很多。如果脫發讓你焦慮,不妨考慮一頂合適的帽子。貧血時,適當補充富含鐵和蛋白質的食物,比如雞蛋、瘦肉等,可以幫助身體恢復。
癥狀 | 緩解小妙招 |
---|---|
惡心/嘔吐 | 鮮榨果汁、小米粥、碎菜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一次性進食太多 |
脫發 | 短發造型、舒適防曬帽或假發 |
貧血 | 多攝入瘦肉、動物肝臟、黑芝麻,搭配維生素C水果促進吸收 |
口腔潰瘍 | 保持口腔清潔,如淡鹽水漱口,少吃刺激性食物 |
07 治療后,怎么安排復查和生活?
胃癌治療后的頭兩年,通常每3到6個月復查一次胃鏡、相關影像和血液指標。兩年后間隔可適當拉長。通過規律隨訪,醫生能早期發現復發苗頭,也能幫你及時調整生活和用藥計劃。
隨訪時間 | 檢查內容 |
---|---|
首次2年內 | 每3-6個月復查胃鏡、影像、體檢 |
2年后 | 6-12個月做一次體檢或相關檢查 |
08 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科學預防?
預防胃癌,其實有不少辦法可以參考。比如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烹調時清淡點;日常多喝粥、吃蒸煮食物,既護胃也健康。早睡早起,適度鍛煉,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是守住健康的基礎。40歲后建議定期做胃部健康檢查,不必等到身體“敲警鐘”才行動。
- 西蘭花、蘆筍:含抗氧化成分,對胃黏膜有益
- 柑橘類水果和獼猴桃:維生素C豐富,幫助細胞修復
- 燕麥、山藥:保護消化道,易消化,養胃不傷胃
- 喝溫水,避免冰冷刺激
- 適量運動如快走、太極,提高自身免疫力
- 健康困惑時,主動咨詢專業醫生,不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