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這些關鍵知識能救命,現在了解還不晚
01 肺癌到底是什么?為什么這么危險?
其實,沒有人愿意談“癌癥”這個字眼,肺癌更讓不少人心頭一沉。但肺癌并不是遙不可及的事,它指的是肺部出現了異常細胞,這些細胞像路上突然闖進的不速之客,會不斷生長,甚至擴散到身體其他地方。
從醫學角度來看,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非小細胞肺癌約占肺癌的80%,增長速度不算快,但早期沒有明顯癥狀,容易被忽略。小細胞肺癌雖然數量不多,惡性度卻高,往往在發現時已很晚。
02 出現這些癥狀要當心!什么時候必須去醫院?
日常的小咳嗽、大多數人不會太放在心上。但有些癥狀若持續存在,真的不能再拖。例如:
- 咳嗽持續3周以上 ???
- 咳嗽時帶血絲,甚至有咯血 ??
- 胸口痛、隱隱作痛或悶脹感 ??
- 講話聲音突然嘶啞 ???
- 呼吸短促、氣喘明顯
- 反復出現肺部感染,尤其在同一位置
- 體重莫名下降、整天乏力
03 哪些人更容易得肺癌?不只是吸煙者!
大家都知道吸煙和肺癌的關系,可實際上,非吸煙者得肺癌的例子也越來越多。說起來,以下這些因素都會增加發病風險:
風險因素 | 機理說明 | 相關現象 |
---|---|---|
長期吸煙 | 煙草中的致癌物破壞肺細胞DNA | 約85%的肺癌與吸煙相關 |
二手煙 | 被動吸入同樣的有害物質 | 家庭成員、辦公環境暴露 |
空氣污染 | PM2.5等微粒刺激肺部 | 大城市居民更易暴露 |
廚房油煙 | 高溫烹飪產生的微粒進入肺部 | 習慣炒菜、廚房通風不暢 |
氡氣暴露 | 室內天然氣體,對肺細胞有損傷 | 地勢低、通風差的房屋 |
職業暴露 | 長期接觸石棉、煤塵等有害物 | 礦工、建筑工、化工等從業者 |
家族史 | 遺傳基因易感性 | 直系親屬中有肺癌病史 |
年齡增長 | 細胞修復能力下降、累積損傷 | 多發于50歲以上 |
04 確診肺癌需要做哪些檢查?痛苦嗎?
一聽要查“癌癥”,不少人覺得壓力山大。但實際上,大部分檢查過程可控、疼痛感一般都小。下面簡單梳理一下常見的檢測手段??
檢查類型 | 作用 | 體感 | 適用人群 |
---|---|---|---|
低劑量螺旋CT | 早期發現微小病變 | 無痛,機器掃描數分鐘 | 50歲以上吸煙/高危人群 |
支氣管鏡 | 直接觀察氣道內部,獲取組織 | 局部麻醉,不適感輕微 | 影像發現異常時 |
PET-CT | 判斷癌癥是否已轉移 | 看似拍片,過程較長 | 計劃手術/分期評估 |
肺穿刺活檢 | 獲取病變組織明確診斷 | 局部麻醉,部分人有刺痛感 | 其他檢查結果有疑點時 |
05 肺癌怎么治?不同分期方法大不同
肺癌一旦確診,治療方案要根據分期有針對性地選擇。簡單說,不同階段的肺癌,如同不同"交通擁堵程度",應對方式完全不一樣:
分期 | 主要治療方式 | 適用說明 |
---|---|---|
I期 | 手術切除 | 腫瘤體積小,無轉移,盡早治療效果好 |
II期/III期 | 手術+(放療/化療) | 腫瘤已波及淋巴,協同治療提高控制率 |
IV期 | 靶向/免疫治療、化療為主 | 已遠處轉移,控制腫瘤、改善生活質量 |
有些人檢測出特定基因突變(例如EGFR突變),可以用上靶向藥物,對特定人群有效率能達到70%左右,是治療方面的突破。
06 治療副作用怎么應對?這份指南請收好
治療過程中,身體現象的確會增加。有些副作用常見但大部分都能緩解。下面列舉常遇到的10種情況和應對妙招:
副作用 | 居家小貼士 |
---|---|
皮疹 | 穿寬松純棉衣物,皮膚干燥可選保濕霜 |
腹瀉 | 多補充水分,注意飲食清淡 |
惡心嘔吐 | 少食多餐,可嘗試淡味食品 |
口腔潰瘍 | 飯后淡鹽水漱口,飲食溫和,避免刺激食物 |
脫發 | 選用柔和洗護,避免高溫吹風 |
乏力 | 保證睡眠、適度休息,分階段活動 |
手足麻木 | 多按摩,緩慢活動避免疼痛加劇 |
食欲減退 | 選擇易消化高蛋白的食物 |
便秘 | 增加膳食纖維,適量運動 |
發熱 > 38℃ | 立即就醫,排查感染風險 |
07 治療后如何科學隨訪?記住這幾個時間點
經過治療后的日子,還要繼續關注身體變化。隨訪就是“身體保健年檢”,有清晰的時間點安排如下:
08 日常預防:飲食與環境如何幫忙?
除了遠離風險因素,日常生活也能從正面給身體“加分”。這里有幾條具體建議,不妨試試:
推薦食物/做法 | 健康作用 | 使用小建議 |
---|---|---|
新鮮蔬果 | 富含抗氧化成分,減少細胞損傷 | 每日多種顏色搭配,清洗干凈 |
全谷物 | 提供膳食纖維,助力腸道健康 | 主食可適當換成糙米、全麥 |
豆制品 | 補充優質蛋白,有助于修復組織 | 可以用豆腐替換部分動物類食品 |
定時通風 | 降低室內空氣污染 | 每天至少開窗通風2-3次 |
規律作息 | 增強免疫力、身體自愈能力 | 建立穩定的睡眠、生物鐘 |
定期體檢 | 早期發現異常變化 | 50歲以上每年查1次胸部CT |
最后的話
肺癌其實并不遙遠,但并不可怕。只要早早識別異常,敢于醫學檢查,再加之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科學隨訪,絕大多數人都能把握主動權。日常生活里的每個小細節其實都關乎我們的健康。遇到身體變化,及時了解、盡快行動,比擔憂更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