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這些信號別忽視,科學預防還來得及
01 這些信號,肝臟在悄悄提醒你
很多人覺得自己氣色不好、容易累,大多歸結為休息少,很少想到肝臟出了問題。其實,肝癌早期有些輕微的不適,如果早一點察覺,可能就能早點干預。下面這5個小提醒,別當成“日常小毛病”錯過了:
- ? 乏力、沒精神:總覺得體力下降,經常困倦,即使睡夠也難恢復。
- ? 食欲變差、腹部微脹:吃一點感覺脹,不易消化,胃口也不好。
- ? 體重悄悄下降:不是減肥,體重卻慢慢往下掉。
- ? 右上腹偶有隱痛:多為鈍痛或者酸脹,通常只是偶爾,容易忽視。
- ? 皮膚或眼白輕微發黃:有時候照鏡子,發現膚色或眼睛有淡淡的黃色。
上述癥狀出現時,還不一定就是肝癌,但如果出現在有乙肝病史或家族史的人群中,更值得關注。如果同時2-3條持續一周以上,建議去醫院查查肝功能。
02 這些明顯癥狀,千萬別拖延
到了肝癌進展階段,身體的警告就更加‘大聲’了。這時不少人會出現一些持續或加重的不適,比如:
- ?? 持續右上腹疼痛:明顯的壓痛、酸脹或劇痛,有時會影響夜里休息。
- ?? 皮膚、鞏膜發黃加重:黃疸明顯,身邊人一下就能看出來。
- ?? 腹水或消瘦明顯:肚子鼓脹,伴有體重急降。
- ?? 容易出血或牙齦流血:凝血功能異常,可能嘴巴、鼻腔等地出血。
有位56歲的男性因長期右上腹脹痛并出現眼白發黃,到醫院檢查后才發現已是中晚期肝癌。這例子讓我們明白,明顯的信號一出現,拖不得,越早就醫越好。
03 肝臟為什么會出現癌變?
肝癌并不是“天上掉下”的病,背后多數有些長期的原因在慢慢“蓄力”。
風險因素 | 分析與機制 |
---|---|
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 | 病毒長期刺激肝細胞,讓正常組織反復炎癥修復,久而久之可能演變成不正常的細胞增生。 |
黃曲霉毒素(一種致癌物) | 多見于發霉花生、玉米等谷物,可直接損傷肝細胞DNA,有研究發現,黃曲霉毒素相關肝癌高發于潮濕地區。 |
長期大量飲酒 | 酒精會讓肝細胞負擔過大,患脂肪肝或肝纖維化后,逐步進展到肝癌幾率大大提升。 |
肥胖、2型糖尿病 | 引發肝臟脂肪變性,誘發慢性炎癥,日積月累有致癌風險。 |
遺傳及家族史 | 有肝癌家族成員者,發病風險明顯加高。 |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2023年報告,肝癌在我國致癌死因中排前列。尤其男性、45歲以上、有肝炎病史的朋友,風險更大。這里面,日常生活習慣在促使肝臟“悄悄損傷”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04 及早發現肝癌,哪些檢查有效?
肝臟就像一個沒有“痛覺神經”的工廠,早期出問題往往沒啥反應。能幫忙“預警”的,主要還是醫學檢查。下面幾種是高危人群常用的篩查辦法:
檢查方式 | 適用人群 | 能發現的問題 |
---|---|---|
B超(超聲檢查) | 乙肝病毒攜帶者、肝硬化患者 | 發現小于1厘米的肝臟結節或可疑病變 |
肝臟CT/核磁共振 | B超發現異常后進一步診斷 | 進一步判斷腫塊性質、大小和位置 |
血清甲胎蛋白(AFP)測定 | 有肝癌家族史、大齡男性 | 輔助提示是否有腫瘤標志異常 |
醫學界建議,乙肝病毒攜帶者每6個月做一次肝臟B超和AFP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普通人群如從事高風險工作(如農糧倉庫管理)、有肝癌家族成員等,也建議定期體檢。
05 現代醫學,如何治療肝癌?
肝癌的發展很快,但現代醫學武器豐富,只要及時介入,很多人還能延長生存甚至痊愈。
- 手術切除:早期、單發腫塊者首選,直接“切掉”。適合肝功能尚好的患者。
- 肝移植:對于廣泛肝硬化且無法手術的,可考慮整體換“新肝”。
- 局部消融:如射頻消融、微波消融,通過物理手段破壞癌細胞,適合不宜手術者。
- 介入治療:用導管將藥物直接注入腫瘤供血動脈,限制腫瘤生長。
- 靶向藥物/免疫治療:進展期、轉移性肝癌,可嘗試針對分子靶點的藥物。
現在治療不少都采取多學科聯合(比如先藥物后手術),提高治療效果。不同階段、不同患者用藥策略會區分,千萬不能自行“補肝”“食療”取代正規治療。
06 護肝日常,這4條黃金建議值得堅持
即便“肝癌”聽起來可怕,其實日常很多小習慣對肝臟保護非常有益。只講有益的做法,具體可行動:
- 乙肝疫苗接種 — 健康成年后沒接種的建議補種,可以有效降低病毒性肝炎和相關肝癌概率。
- 科學飲食,注意食品新鮮 — 常吃新鮮蔬菜、水果和優質蛋白(如雞蛋、豆制品),幫助維護肝功能。
- 合理作息+規律運動 — 簡單的快走、太極、慢跑都不錯,有助于新陳代謝,減輕肝臟“工作負擔”。
- 減少酒精攝入 — 男性建議每天不超過25克酒精(約等于一聽啤酒+一兩白酒),女性建議更少。
?? 額外小提醒 & 實用總結
- 乙肝攜帶者定期查肝臟、查標志物,不要心存僥幸。
- 花生、玉米如有酸臭味或發霉,直接扔掉,不心疼食材。
- 喝酒不過量——簡單來說,能戒更好,不能戒就減量。
- 肝臟沉默、無言,必要時體檢別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