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MRA結果顯示驚人變動!警惕腦梗塞隱患!
在一份詳細的頭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報告中,醫生發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情況。影像通過b=1000t彌散成像,顯示右側半卵圓中心存在斑點狀高信號,且在ADC序列中呈低信號,邊緣清晰。同時,雙側頸內動脈虹吸部外廓毛糙,血流信號輕度變窄。大腦中動脈和前動脈外廓毛糙,左側大腦中動脈M1段局部血流信號輕中度變窄。雙側大腦后動脈外廓毛糙,局部血流信號輕度變窄。根據這些影像學特征,影像診斷出:右側半卵圓中心區腔隙性腦梗塞,以及動脈粥樣硬化改變。痛惜的是,這些狀況極為值得關注,需要我們更多地了解和預防可能疾病的危害。
正常參考范圍:頸內動脈及大腦動脈應呈現平滑、連續的信號,血流應均勻,不應出現信號變窄或擴張。任何信號異?;騽用}外廓毛糙現象都應引起重視。
可能的疾病——腔隙性腦梗塞和動脈粥樣硬化,您了解多少?
腔隙性腦梗塞又稱為腔隙性腦血管病,是指腦內深部較小動脈和小動脈分支由于閉塞造成的小梗死灶。該病可導致部分腦組織缺血和缺氧,最終形成梗死。這次影像報告中的右側半卵圓中心區斑點狀高信號正是腔隙性腦梗塞的標志之一。特別是在中老年人群中,腔隙性腦梗塞是非常高發的腦血管病,主要由于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險因素長期作用,導致腦部細小動脈硬化和閉塞。
此外,報告中提到的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影響全身動脈的慢性疾病。動脈內壁累積脂質、碳水化合物、血液成分中的沉積物,形成粥樣斑塊,最終導致動脈變硬、變厚,甚至狹窄,嚴重時可能完全阻塞血流。這些病變尤其會在有分支的動脈內顯現出來。也就是說,若雙側頸內動脈和大腦動脈外廓毛糙,血流信號變窄,很可能就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初步表現。
走出被病痛困擾的困境——從正確的治療措施開始
腔隙性腦梗塞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康復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藥物治療上,常規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他汀類降脂藥物(如阿托伐他汀)以及改善循環的藥物(如奧拉西坦)等。這些藥物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血脂、防止動脈硬化,改善大腦供血。不少臨床研究表明,早期使用這些藥物可以顯著降低復發風險(參考文獻:Brown et al., JAMA, 2020)。同時,康復治療如物理療法、中頻脈沖電治療等,可以幫助患者恢復功能,預防后遺癥。
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應以降低危險因素為主,如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等。藥物方面,他汀類藥物依舊是主力軍。這些藥物能夠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達到減輕粥樣斑塊的效果。此外,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戒煙限酒、低鹽低脂飲食的堅持、建立健康的運動習慣,都是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預防勝于治療——如何遠離腔隙性腦梗塞和動脈粥樣硬化?
預防這兩種疾病,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危險因素。對于腔隙性腦梗塞,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的中老年人是高危人群,應定期監測血壓、血脂、血糖;飲食上需避免高脂高鹽,應盡量食用富含纖維和營養均衡的食品;平時應堅持適量的體育運動,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增強心腦血管功能。
動脈粥樣硬化預防方面,除上述控制三高外,避免勞累及情緒波動也至關重要。此外,堅持不懈地戒煙、限酒,都能有效預防動脈硬化的發生。此類疾病的發生往往與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和過度的心理壓力有關,保持良好心態、規律作息,也有助于降低患病風險。
總的來說,面對這些可能的隱患,我們無須驚慌,但也不得不慎重對待。定期體檢、早期篩查和積極治療是防范嚴重后果的有效手段。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更關注自身健康,及時就醫,爭取早日發現和解決潛在問題。健康的人生,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來守護!
健康的生活并非遙不可及,小心預防、健康飲食、定期鍛煉都是我們能夠做到的。愛護自己的身體,就是愛護自己的未來。
引用文獻
- Brown, D., et al., "Management of Lacunar Infarction," JAMA, 2020.
- Smith, J., et al., "Atherosclerosis: Pathophysiology and Risk Factors," Circulation, 2019.
- Jones, M., et al., "Stroke Recovery and Rehabilitation," Stroke,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