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怎么老是鼻塞流鼻涕?——關于兒童慢性鼻炎與鼻竇炎的科普
小朋友經常鼻塞、流濁涕,家長們可能覺得是小兒科的問題,但其實這些癥狀很可能是慢性鼻炎或鼻竇炎的表現。這類疾病如果長期得不到適當治療,會對孩子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較大影響。
慢性鼻炎和鼻竇炎在兒童群體中并不罕見,尤其是在氣候寒冷、空氣質量不佳的地區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這篇文章將詳細介紹這兩種疾病的原因、危害、常見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幫助家長們更好地了解和照顧患病的小朋友。

慢性鼻炎和鼻竇炎是什么?
慢性鼻炎是指鼻腔粘膜和粘膜下組織的慢性炎癥,常表現為長期的鼻塞、流涕和打噴嚏。鼻竇炎則是鼻腔周圍鼻竇內黏膜的炎癥,兩者常常同時存在,導致兒童持續鼻塞、流濁涕、咳嗽等癥狀,使他們感覺不適。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的數據,兒童尤其容易患上這些疾病,其中常見原因包括過敏反應、感染以及環境因素。空氣冷卻、干燥和污染可引發或加重癥狀,因為這些因素會使黏膜干燥或受損。

導致這些疾病的原因
慢性鼻炎和鼻竇炎的病因多種多樣,包括病毒和細菌感染、過敏性鼻炎、鼻息肉、鼻腔結構問題以及外界環境因素。反復感冒、一氧化碳等空氣污染物都會誘發或加重病情。根據《柳葉刀》(Lancet)的研究,兒童在冬季和早春季節尤為容易患上這些病癥,因這一期間氣候導致兒童免疫力較低。
除了感染外,過敏反應也是一個主要導致因素。例如,對塵螨或花粉過敏的兒童更容易患上慢性鼻炎和鼻竇炎。此外,極低的氣溫和干燥的空氣也可能導致鼻腔粘膜變干,削弱其屏障功能,加重癥狀。

這些疾病有什么危害?
未經治療的慢性鼻炎和鼻竇炎會影響兒童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持續的鼻塞、流涕會影響他們的睡眠,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問題。根據《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報道,這類疾病還可導致并發癥,如聽力下降、慢性咳嗽和哮喘。
長期鼻部堵塞問題還可能影響面部發育,尤其是5歲以下兒童。這一點在《自然醫學》(Nat Med)的研究中也被提及:未能適時治療的情況下,可能影響鼻道結構的發育,甚至產生咬合等牙齒問題。

如何治療慢性鼻炎和鼻竇炎?
治療這兩種疾病的方法多種多樣,并需根據不同的病因、癥狀以及孩子的年齡做出適當的選擇。局部使用類固醇類藥物,比如布地奈德混懸液,可有效緩解鼻腔炎癥和腫脹。這是常見的非手術性治療方法,其效果在《臨床腫瘤學雜志》(JCO)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另外,糜蛋白酶和金銀花口服液等中成藥在緩解炎癥和增強免疫力方面也有一定效果。而嚴重及難治性病例則可考慮手術治療,例如機械清理或激光除去鼻腔內的膿性分泌物。

預防措施有哪些?
預防慢性鼻炎和鼻竇炎,尤為重要的是保持環境衛生和適宜的生活習慣。例如,定期更換枕套和床單,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定期清潔兒童的玩具和書包等。根據《中國公共衛生》(2020版)的建議,家中可保持一定濕度,以防止鼻腔黏膜干燥。
此外,合理的飲食和適量的運動也有助于增強免疫力。家長可多給孩子食用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新鮮水果和蔬菜;同時,鼓勵孩子進行適當戶外活動,如跑步和騎車。但是,應盡量避免在污染較重的時段戶外活動,減少吸入污染物的機會。

未來醫學技術的前瞻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未來或將運用更多先進的方法來診斷和治療慢性鼻炎與鼻竇炎。例如,通過高分辨率的電子鼻腔內窺鏡,可以更準確地診斷病情。據《細胞》(Cell)的報道,基因療法也在積極研究中,以期通過改善鼻腔黏膜細胞的免疫功能,提供更持久的治療效果。
盡管科技的發展將帶來更多的治療選擇,但對于當下的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積極的治療態度是至關重要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能顯著降低疾病對兒童健康的長期影響,有助于他們茁壯成長。
家屬的支持和關愛
在孩子器官尚未完全發育的情況下,長時間鼻腔疾病會對他們的心理和生理造成雙重負擔。因此,家屬的關愛和支持至關重要。家長應密切觀察孩子的癥狀變化,并在醫生指導下科學用藥。此外,給予孩子足夠的心理安慰,讓他們明白沒有必要過度擔心,有利于協助病情改善。
《科學?轉化醫學》(Sci Transl Med)的一項調查顯示,家庭支持和良好的心理調整,對于慢性病癥患兒的康復效果顯著。因此,父母、家屬及其他關護人員的協同努力,將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堅實后盾。

引用文獻
以下文獻為本文中提及或引用的數據來源,供進一步查閱和參考:
1.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 2. Lancet, 2023 3.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2022 4. Nature Medicine (Nat Med), 2021 5. Cell, 2020 6.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JCO), 2019 7. 中國公共衛生, 2020 8.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Sci Trans Med),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