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位65歲、高血壓女性為例,她術前只覺得有時候爬樓梯累。實際上,術中麻醉對她心臟和血壓的影響會更大。如果沒有被提前關注,術中風險會提升不少。
麻醉前的這些"小信號",雖然日常不礙事,但很像汽車上的小警示燈,亮了就該多問一句。這樣,麻醉醫生才能根據這些情況提前定制“保險措施”。
總之,如果有平時沒怎么注意到、但現在頻繁發生的新癥狀,一定要跟麻醉醫生溝通清楚。
風險因素 | 可能影響 | 需要關注的點 |
---|---|---|
營養不良/貧血 | 降低身體對手術/麻醉的耐受力 | 體力下降、恢復能力差 |
高齡 | 藥物代謝慢,呼吸循環更敏感 | 調低用藥劑量,術后觀察加強 |
合并慢病(如高血壓、糖尿病) | 術中波動風險大 | 藥物與基礎病藥物相互作用 |
肝腎功能異常 | 麻醉藥殘留久,副作用多 | 需驗血和特殊藥物選擇 |
藥物過敏史 | 誘發急性過敏反應 | 詳細告知過往用藥情況 |
一項臨床調查指出,超過四成高齡胃癌患者,存在1項以上影響麻醉風險的因素。
所以,不是每個人都"一刀切"用同一套麻醉方法。每多一項風險因素,醫生都要多一道“保險題”。
麻醉方式 | 適用情形 | 常用藥物 |
---|---|---|
全身麻醉 | 中大型胃癌切除手術 | 丙泊酚、七氟烷等 |
靜脈復合麻醉 | 恢復期需快,合并基礎病患者 | 丙泊酚、芬太尼 |
硬膜外復合麻醉 | 術后疼痛控制要求高 | 羅哌卡因等局部麻藥 |
比如,有位55歲男性,肝功能輕度障礙。麻醉醫生會優先考慮不增加肝臟負擔的藥物,并盡量選擇代謝快的藥,幫助術后快點清醒。
簡單說,麻醉組合是"私人定制"。每個細節都影響手術體驗和恢復。
研究表明,在規范流程下,絕大多數胃癌手術的麻醉是安全可控的。關鍵是早做評估、定制方案、全程守護。
大部分人在術后一天內可以清醒,48小時內恢復吃流食。術后護理的細致程度,短期決定復蘇情況,長期還影響生活質量。
準備事項 | 具體建議 |
---|---|
健康信息如實告知 | 所有慢性病、藥物過敏、近期不適一一講清楚 |
術前按醫囑禁食 | 絕大多數手術前6~8小時不進食,能降低嘔吐和誤吸風險 |
調整心態,信任團隊 | 緊張會影響麻醉藥效,有問題及時提問,團隊樂意解答 |
一位60歲的男性,術前妻子仔細幫著梳理病史,跟麻醉醫生詳細說明既往哮喘病史。醫生調整了麻醉方案,成功避免手術中出現咳喘并發癥。從中可以看出,家庭和團隊的合力,遠比孤軍奮戰來得更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