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手術麻醉管理:科學解讀與實用指導
01 什么是鼻咽癌手術麻醉?
說起鼻咽癌,很多人立刻會想到“手術”和“麻醉”。其實,麻醉在整個鼻咽癌治療過程中的角色遠比想象中豐富。簡單來說,鼻咽癌手術麻醉是通過藥物使患者在手術中失去疼痛感、意識,保證醫生順利操作,也為身體各項功能提供支持。
一位 54 歲的男士因聲音嘶啞和間斷鼻塞就診,后被確診為早期鼻咽癌。手術中,麻醉醫生用麻醉劑幫助他進入無痛、平穩的狀態,確保外科醫生操作時不會受到影響。手術順利完成后,患者對麻醉過程的體驗往往是“幾乎沒感覺,醒了手術已經做好了”。
02 手術過程中的麻醉風險有哪些?
鼻咽癌手術需要在頭面部進行操作,容易帶來一些特殊風險。麻醉過程會影響呼吸、心跳,因此,氣道管理變得格外重要。此外,藥物本身也可能引起身體反應,比如血壓波動或心律變化。
- 氣道堵塞: 鼻部、咽部本就狹窄,遇到麻醉后肌肉放松,氣道更易受壓,嚴重時呼吸受限。
- 出血風險: 手術切除腫瘤區域時,血管豐富,術中出血過多會影響循環系統穩定。
- 藥物反應: 每個人對麻醉藥物敏感度不一樣,有的人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心動過緩等,需要醫生及時調整。
03 為什么要選擇特定的麻醉方法?
麻醉方法的選擇和拼圖一樣,要根據患者的具體健康狀態和手術特點來“量體裁衣”。有時醫生會采用全身麻醉——讓人徹底無意識,實現最徹底的鎮痛;部分病例則可以考慮局部麻醉或者聯合麻醉。
比如,一位 39 歲的女性鼻咽癌患者,身體狀況較好,但因腫瘤較大,手術時間預計較長,最終醫生選擇了全身麻醉,并預留了額外的氣道支持手段,提高了安全性,從容應對潛在意外。
04 如何評估麻醉前的健康狀況?
手術前的健康評估,像體檢一樣細致。醫生會詢問有無心臟、肝腎、內分泌等慢性疾病,是否吸煙、喝酒,近期有無呼吸道感染。重點檢查氣道(比如張口度、牙齒、頸部活動度)以及血常規、肝腎功能等。
評估內容 | 目的 | 例子 |
---|---|---|
氣道檢查 | 判斷插管難易,預防窒息 | 張嘴時能否看清咽喉后壁 |
心肺功能 | 避免術中意外 | 心電圖、胸片確定有無心肺基礎病 |
過敏史 | 防止藥物不良反應 | 有無青霉素、麻醉藥過敏 |
心理狀態 | 評估應激反應 | 手術前緊張焦慮影響麻醉效果 |
05 手術后的麻醉管理與恢復措施
手術結束后,最先需要關注的是氣道的通暢,防止術后呼吸受阻。此外,疼痛也是不少患者關心的難題。合理的鎮痛藥物自動泵,能夠根據個人情況調整劑量,大大減輕術后不適感。
具體措施 | 意義 | 舉例 |
---|---|---|
專人監控呼吸 | 發現氣道梗阻及早處理 | 有護士每隔10分鐘檢查 |
自主鎮痛系統(PCA) | 讓患者自己掌控鎮痛藥量 | 術后用泵定時注射止痛藥 |
體位調整和翻身 | 避免壓瘡和肺部積液 | 護士協助每兩小時翻一次身 |
以 62 歲的男性患者張先生為例,術后因輕度氣道水腫出現呼吸不暢,及時接受專業氣道管理和積極鎮痛治療,順利渡過了最初的困難期。這說明,規范的恢復措施有助于減少并發癥、加快康復。
06 患者與家屬如何配合麻醉管理?
麻醉其實是一場團隊合作,只有患者、家屬和醫護彼此信任、配合,才能讓手術更安全。
- 主動配合建議,如實反饋: 有頭暈、嘔吐、咽喉不適等,不要隱瞞。
- 提前溝通焦慮或疑問:多提問,幫助自己和家人了解麻醉流程,減少心理壓力。
- 遵照醫囑進食與服藥: 比如術前禁食,但不要私自服用鎮靜藥物或補品,避免影響藥效。
- 及時報告異常情況: 比如術后出現劇烈疼痛、呼吸困難、心慌等要第一時間告知護士醫生。
科學配合團隊,順利度過手術期
總的來說,鼻咽癌手術麻醉并不可怕,只要醫患雙方密切配合,尊重專業團隊建議,就能大大降低麻醉意外和恢復過程中的麻煩。生活習慣、疾病史、心理狀態,每一項都值得隨時和醫護開放交流。有疑問就提,主動溝通比“憋著不說”要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