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52歲,突然感覺上腹部總是隱隱作痛,幾乎每天都犯,而且晚上更嚴重。吃點胃藥,效果不明顯。
教訓:長期反復的胃痛不能光靠自己“熬一熬”,還是盡快排查下原因為好。
為什么有些人容易得胃癌?其實,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有些可以避免,有些則難以改變。
風險因素 | 主要機制說明 | 數據/現象 |
---|---|---|
慢性胃炎、胃潰瘍 | 長期炎癥刺激胃黏膜,異常細胞增多,增加變異機會 | 慢性胃炎患者中胃癌檢出率更高 |
幽門螺桿菌感染 | 這種細菌能長期破壞胃壁,引起慢性炎癥和細胞異常 |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患胃癌風險為正常人的2~6倍 |
家族遺傳 | 特定基因突變增加胃部細胞異常增生概率 | 少數為遺傳性,但直系親屬有胃癌史需特別關注 |
高鹽飲食習慣 | 食鹽能刺激胃黏膜,使細胞更容易損傷 | 高發地區與高鹽攝入密切相關 |
年齡因素 | 年齡增加,細胞修復能力下降;DNA突變積累 | 6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顯著升高 |
吸煙、酗酒 | 煙酒中的有害物質直接損傷胃細胞 | 長期吸煙者患病風險更高 |
懷疑胃癌,最權威的辦法是結合癥狀和幾項關鍵檢查,來明確診斷,并評估嚴重程度。下面是常見的檢查手段和各自特點:
檢查方式 | 主要作用 | 適用情況 |
---|---|---|
胃鏡檢查(內鏡) | 直接觀察胃內壁,并可取活檢組織化驗是否異常 | 懷疑胃癌的首選,發現早期病變最敏感 |
影像學檢查(CT、超聲) | 評估腫瘤的大小、是否浸潤到周邊,查有無轉移 | 分期、選擇治療方案時參考 |
病理活檢 | 顯微鏡下精確定性癌細胞,區分類型 | 確定胃癌診斷的金標準 |
實驗室血液檢測 | 輔助評估肝腎功能、有無貧血、腫瘤標志物 | 治療前后追蹤疾病變化 |
不同情況,對應的治療方法也有差異。胃癌治療的核心目的是“消滅異常細胞”,讓身體重回平衡。
治療方式 | 適用情境 | 主要作用 |
---|---|---|
手術切除 | 早、中期局限型胃癌 | 切除原發腫瘤及周圍組織,預防擴散 |
化療 | 中晚期、無法手術以及有轉移者 | 控制、縮小腫瘤,改善癥狀 |
放療 | 部分局部進展型或不能手術的病例 | 殺滅局部腫瘤殘余,緩解不適 |
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 | 特定分子分型及晚期患者 | 精確抑制癌細胞生長,副作用較小 |
胃癌離我們的生活看似遙遠,其實每個人都能早做預防和管理。有些小信號,早點留心;有疑問,及時請醫生幫忙;飲食、運動、檢查,都是能做得到的小事。
每一次關心自己的身體,其實都在給健康加分。吃飯、散步、體檢,從今天起都值得更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