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開始覺得肚子總是隱隱作痛,而且不是偶爾一兩天的酸脹,而是持續好幾周、甚至幾個月。比如有位56歲的女士,反復腹痛一年,吃點藥緩解一兩天又犯,這種長期性的腹部不適就需要引起注意了。
胃癌的發生并不是偶然。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慢性的胃部刺激,比如“幽門螺桿菌”(一種能破壞胃黏膜的細菌)感染。據研究,攜帶幽門螺桿菌的人中,長期未治療的風險要比普通人高2-6倍。另外,反復的胃炎或胃潰瘍,容易讓胃黏膜變得脆弱,給異常細胞生長提供了“土壤”。
風險因素 | 影響機制 | 簡單說明 |
---|---|---|
幽門螺桿菌感染 | 破壞黏膜屏障,促發異常增生 | 容易被忽視的“隱形風險” |
年紀增長 | 細胞修復能力下降 | 50歲以后風險逐漸上升 |
遺傳與家族史 | 相關異常基因增加風險 | 家族中有胃癌的人更需防范 |
長期吸煙 | 促進致癌物累積 | 與多種消化系統癌癥相關 |
慢性胃炎、胃潰瘍 | 反復黏膜損傷 | 長期慢性炎癥會埋下隱患 |
高鹽重口飲食 | 加重黏膜刺激,細胞易變性 | 腌制食物、咸菜“不是好選擇” |
數據顯示,我國胃癌患者中約有60%以上與上述因素有關。需要強調,這些只是風險,而非決定性因素,有風險并不等于必然發病。
推薦做法 | 實際建議 |
---|---|
定時定量進餐 | 減少夜宵、暴飲暴食的次數 |
健康心態 | 避免長期焦慮,適當鍛煉 |
有癥狀隨時就醫 | 持續三周以上的不適要重視 |
治療選擇取決于腫瘤的分期和身體情況。一般來講,早期病例可以通過內鏡下切除(EMR/ESD)解決,這種方式創傷小、恢復快。若腫瘤已經累及較深,標準手術(切除部分或全部胃)是首選辦法。來不及手術,或者發現已經擴散的,醫生會推薦化療、放療,甚至聯合靶向、免疫治療。每位患者的方案都需要醫生“量身定制”。
分期 | 治療方式 |
---|---|
早期(局限黏膜) | 內鏡下切除(EMR/ESD) |
局部進展期 | 外科手術 + 補充化療 |
晚期/轉移性 | 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
說到底,胃癌離每個人都有點遠,又貼得很近。掌握常識、定期體檢、飲食規律、不諱疾忌醫,是最靠譜的健康守護方式。家里老人、朋友偶有胃部小病,也許這一篇,就是引導健康行動的“小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