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腺癌是一種源于胃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屬于胃癌的一種亞型。它是胃癌患者中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約占胃癌病例的大部分。這種疾病在我國屬于高發病率的癌癥類型,且發病率有地區差異,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以及遺傳背景是重要影響因素。
在胃腺癌的防治過程中,早發現、早診斷、科學分期及系統治療具有重要意義?;颊咝枰鄬W科協作團隊(MDT)進行綜合管理,通過結合手術、放化療及靶向治療等多種方式,提高治愈可能。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飲食調整、心理疏導以及健康管理也是不可忽視的環節。
胃腺癌的類型如何分類?
胃腺癌可以按照多個標準進行分類,不同分類方式不僅有助于疾病的研究,也對臨床醫生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至關重要。
從病因角度來看,胃腺癌可被分為兩類:由幽門螺桿菌(H. pylori)感染引發的胃腺癌和非感染因素導致的胃腺癌。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腺癌的重要誘因,其通過引起胃炎、胃黏膜萎縮及胃上皮內瘤變(上皮場癌化),可能最終演變為癌癥。而非感染因素的胃腺癌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如高鹽飲食、腌制食物的長期攝入相關。研究表明,家庭中有胃癌病史者屬高危人群。
按病理生理機制,胃腺癌可分為兩種主要類型:腸型腺癌和彌漫型腺癌。前者通常由慢性胃炎或胃腸上皮化生演變而來,多見于老年人,病程進展緩慢,分化程度較高;而彌漫型腺癌更常見于年輕患者,惡性程度更高,預后較差,因其細胞分化低、多發于彌漫性胃壁增厚。
此外,胃腺癌在臨床上可通過分類進一步細化。例如,依據腫瘤的浸潤深度(早期胃癌與進展期胃癌)、生長形態(隆起型、潰瘍型及浸潤型)以及腫瘤標志物檢測結果(如CEA升高是否異常等)等特征,又可對其進一步進行診斷細分,幫助確定適合的治療策略和疾病預后。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分類方式并不完全獨立,而是可以相互交叉。例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長期患病可能導致腸型腺癌并進一步發展成進展期胃癌??茖W地認識這些分型,有助于全面解析胃腺癌的復雜性。
胃腺癌的診斷如何進行?
胃腺癌的診斷是整個治療過程中的首要環節,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通常需要通過臨床表現結合輔助檢查和醫生經驗進行綜合判斷。
從患者癥狀上來看,早期胃腺癌的表現通常不特異,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可能僅有食欲下降、輕微腹脹等不適。而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惡心嘔吐、消瘦、貧血等癥狀,甚至因為胃出血導致嘔血或黑便。若出現這些情況,應盡快就醫。
胃鏡檢查是胃腺癌診斷的金標準。胃鏡通過高清內窺鏡可直觀地觀察到胃黏膜表面的病灶,并取活檢進行病理分析。這是早期確診胃癌的最佳技術手段。胃鏡活檢結果顯示的病理特點,是鑒別胃腺癌類型的依據。
影像學檢查如CT、MRI或PET-CT常用于觀察胃腺癌病灶的大小、定位及是否有區域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等信息。此外,超聲內鏡(EUS)越來越多應用于腫瘤早期浸潤深度的判斷及術前分期,有助于手術決策。
值得一提的是,腫瘤標志物檢測是一種非侵入性手段,如血清CEA、CA19-9水平升高,在胃腺癌的監測和復發評估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特異性較低,需結合其他檢查結果綜合判斷。
胃腺癌的分期如何進行評估?
胃腺癌的分期直接影響治療方案的制定及患者預后的判斷,因此科學分期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胃腺癌的分期主要采用“TNM分期”系統。
TNM分期由三部分組成:T(腫瘤浸潤深度)、N(區域淋巴結轉移)和M(遠處轉移情況)。早期胃癌通常局限在黏膜層或黏膜下層,未發生淋巴結轉移。而進展期胃癌則可能浸潤到肌層或更深組織,并伴有廣泛淋巴結轉移甚至遠處轉移,如肝臟、腹膜或肺部轉移。明確TNM分期不僅決定手術是否可行,還可幫助判斷治療預后。
胃腺癌的治療方式詳解
胃腺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療、免疫治療及靶向治療等,其中手術為根治性治療的主要方法,適于早期或局限性患者。
對于晚期或轉移性胃腺癌患者,則以全身治療為主,包括化療聯合靶向藥物、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根據患者身體狀況選擇個體化方案。靶向治療以特異性結合腫瘤相關分子靶點為特點,可提高治療效果并降低對正常組織的副作用,例如,對HER2陽性患者使用特定藥物具有較好的效果。
如何處理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
胃腺癌的治療可能會帶來一些常見的不良反應,如化療引起的惡心嘔吐、骨髓抑制(包括白細胞減少、貧血和血小板下降)等。這些不良反應需積極處理,通過支持治療、藥物改善和中醫調理等多種方式進行干預。
對于厭食和營養不良的患者,可由營養團隊(營養科醫師或營養師)協助設計飲食方案,提供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心理支持和患者家屬的鼓勵也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患者克服治療途中的心理障礙。
總之,胃腺癌的管理需要患者、家屬和醫療團隊的共同努力??茖W認知疾病、合理分期和綜合治療是提高治愈率的關鍵。同時,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戒煙限酒、均衡飲食及保持健康體重對預防和管理胃腺癌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