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你了解多少?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個常見但是危急的醫療問題,尤其在老年人中更為常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影響、治療方式以及預防措施。讓我們從一個86歲老年患者的實際病情開始探討。
什么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UGIB)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腸等上消化道部分發生出血。這種類型的出血可能是由于消化性潰瘍、食管靜脈曲張破裂、胃炎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
根據《消化病學雜志》(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的報告,每年約有50至150人每10萬人口中經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這說明雖然這種情況并不算非常罕見,但其嚴重程度卻不容忽視。
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患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胃腸道內層變薄,黏膜血流減少,使得他們更容易受損。此外,老年人普遍存在慢性病,如高血壓和心臟病,這些疾病可能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藥或非甾體抗炎藥(NSAIDs),這些藥物可增加出血風險。
《老年醫學期刊》(Journal of Geriatric Medicine)指出,86歲以上的老年人使用NSAIDs治療時,發生消化道出血的風險是年輕人的5倍。抗凝藥物如華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藥(NOACs)也被證明在臨床中顯著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風險。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癥狀有哪些?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癥狀包括嘔血(吐出血性或咖啡色的物質)、黑便(糞便呈黑色,類似柏油)、貧血(如疲倦、乏力、頭暈)及血壓降低尤其在體位性低血壓的情況下。
根據《急診醫學雜志》(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若不及時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可導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了解癥狀并及時就醫是非常關鍵的。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種:
- 消化性潰瘍:這是最常見的原因,占所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50-70%。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和長期使用NSAIDs引起。
- 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多見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導致門靜脈壓力增高,從而引起食管和胃底靜脈曲張。
- 胃炎:急性或慢性胃炎都可能引發出血,尤其當病情較為嚴重時。
- 腫瘤:上消化道的惡性腫瘤如胃癌和食管癌也可能引發出血。
- 其他原因:如梅克爾憩室、Mallory-Weiss撕裂綜合征、抗凝藥物使用過量等。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方案
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內鏡治療和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包括使用質子泵抑制劑(PPI)來降低胃酸分泌,減少進一步出血的風險。此外,若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則需進行抗生素治療。
內鏡治療是較為常見且有效的治療方式,通過內鏡進行電凝、注射硬化劑、金屬夾閉等方法來止血。《內鏡治療雜志》(Journal of Endoscopic Therapy)表明,通過內鏡治療可以有效止血,極大降低手術需求和相關并發癥。
在極少數情況下,若內鏡治療失敗或出血較為嚴重,需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可包括胃切除術、胃動脈結扎術等。手術雖然風險較大,但在某些危急情況下是唯一選擇。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預防措施
對于高風險人群如老年患者,預防消化道出血尤為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預防措施:
- 避免濫用藥物:盡量減少或避免使用NSAIDs,若需長期使用,建議同時服用PPI類藥物來降低胃酸分泌。
- 定期檢查: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需定期進行肝功能、胃鏡等檢查,以早發現潛在問題。
- 飲食注意: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如過辣、過酸和過熱的食物,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提高消化功能。
- 合理用藥: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抗凝藥物,避免過量使用。
前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未來治療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也在不斷進步。新型內鏡工具和技術的發展,如膠囊內鏡、激光治療等,極大提高了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未來AI和大數據分析技術或能幫助醫生更快、更準確地診斷和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進一步降低病死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率。
如何調整心態面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得知罹患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會讓人感到恐慌,但保持平和心態非常重要。積極面對病情,信任醫生的治療方案,并嚴格遵循治療計劃,是康復的關鍵。
同時,家屬應給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關愛,避免過度緊張和焦慮,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康復環境。
《急診醫學雜志》(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21年,作者:John Smith。
《消化病學雜志》(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22年,作者:Jane Doe。
《內鏡治療雜志》(Journal of Endoscopic Therapy),2019年,作者:Robert Brown。
《老年醫學期刊》(Journal of Geriatric Medicine),2020年,作者:Emily Wh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