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闌尾炎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癥,其典型表現為右下腹疼痛、發熱、惡心嘔吐和白細胞增多,患病率覆蓋所有年齡段,但以青中年更為高發。由于疾病進展較快,若未及時診斷和治療,可能導致嚴重并發癥如闌尾穿孔、腹腔感染甚至膿毒癥,因此明確診斷和迅速治療尤為重要。
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及微創手術的普及,急性闌尾炎的診斷準確性和手術治療效果顯著提高。然而,急性闌尾炎依然是外科醫生需密切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因為其復雜的病因學和多樣的臨床表現為診療帶來挑戰。
急性闌尾炎有哪些類型?
急性闌尾炎主要基于病理生理和臨床表現分類。根據病因學,急性闌尾炎通常由闌尾腔阻塞引起,諸如闌尾結石、淋巴組織增生、寄生蟲、腫瘤或異物均可能作用在闌尾腔內,導致炎性反應。
從病理變化角度劃分,急性闌尾炎可分為卡他性闌尾炎、化膿性闌尾炎和壞疽性闌尾炎??ㄋ躁@尾炎通常是最早期的病變,表現為闌尾的充血、水腫和粘膜下毛細血管滲出?;撔躁@尾炎則伴隨明顯的白細胞聚集和組織化膿。若未及時干預,病變可進一步發展為壞疽性,涉及闌尾管壁壞死甚至穿孔。
此外,根據癥狀和并發癥,可將急性闌尾炎分為非復雜性和復雜性兩類。非復雜性急性闌尾炎主要指早期未發生穿孔的病例,而復雜性急性闌尾炎通常包括闌尾穿孔伴腹腔感染或膿腫形成,是診治過程中的重點關注目標。
分類的目的是更好地進行疾病評估和分期處理。通過術前評估明確急性闌尾炎的具體分型,有助于制定適當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從而提高療效并降低手術風險。
如何精準診斷急性闌尾炎?
急性闌尾炎診斷以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為基礎,同時輔以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確認。在病史采集過程中,典型患者多報告右下腹痛為首發癥狀,伴隨食欲減退、惡心甚至輕微發熱。具體疼痛部位往往從上腹部或臍周開始,并逐步遷移至右下腹的麥氏點。
體格檢查對于診斷急性闌尾炎至關重要。醫生常通過按壓右下腹區判斷壓痛點是否位于麥氏點,結合是否存在反跳痛、肌緊張等體征,為初步診斷提供線索。同時,若患者表現出腹膜炎相關癥狀如劇烈疼痛和腹肌板樣強直,則需特別警惕穿孔的可能性。
實驗室檢查中,血常規常提示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C反應蛋白(CRP)的增高也提示炎癥反應加劇。然而,單憑實驗室檢查難以單獨確診急性闌尾炎,需結合影像學進一步明確。
常見的影像學檢查包括腹部超聲、CT掃描及MRI,其中腹部CT因其高敏感性和特異性,被認為在復雜性病例的診斷中最為可靠。CT影像可顯示闌尾腔擴張、壁增厚和脂肪密度增加等典型表現。在部分婦女患者中,因生殖器官相關疾病可能導致類似癥狀,MRI更能夠提供高分辨力影像。
急性闌尾炎的分期與評估
急性闌尾炎的分期是治療方案選擇的重要依據,分期可幫助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手術的緊迫性。目前常使用的分期方法包括Alvarado評分和ACR分類,依據癥狀和病變嚴重程度對患者進行分級管理。
Alvarado評分是一種基于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指標的評分系統,其評分項目包括移行性右下腹痛、食欲下降、惡心嘔吐、右下腹壓痛等。這種方法評估簡便,但對復雜性病例的準確性有限。
與之相比,ACR分類根據患者是否存在并發癥(如穿孔、膿腫形成或彌漫性腹膜炎)對急性闌尾炎分成復雜性和非復雜性兩類,更適用于指導微創術式的選擇。在非復雜性病例中,早期腹腔鏡手術往往能夠迅速解除病因并改善癥狀。
治療急性闌尾炎有哪些方式?
急性闌尾炎治療的核心是解除炎癥源和控制感染。手術切除患病闌尾是治療的首選手段,通常實施微創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 LA)。腹腔鏡手術因其創傷小、康復快受到普遍認可。同時,對于部分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可嘗試抗生素保守治療,以短期控制病情。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操作過程包括在臍部、右下腹及恥骨聯合上方建立腹腔鏡通道,通過切開闌尾、止血、修復組織以及術后沖洗腹腔等步驟,達到清除病灶和預防感染擴散的效果。對于復雜性病例,可能需聯合采取腸粘連松解術或腹腔引流術等措施。
術后不良反應如何處理?
盡管微創手術優點顯著,但也可能出現不良反應。常見術后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腹腔殘余感染、術后粘連和腸梗阻。切口感染可表現為局部紅腫、滲液甚至化膿,應局部清創并使用抗生素治療;腹腔感染則可能引發嚴重后遺癥,需加強術后監測并及早使用廣譜抗生素。
術后粘連和腸梗阻通常發生在手術創傷處理過多的情況下。若患者術后出現持續腹脹、惡心嘔吐、排氣排便停止等癥狀,應考慮消化道梗阻的可能,必要時通過影像學檢查排除嚴重情況。
除軀體健康恢復外,心理狀態的關注亦不可忽視。術后患者應適當活動,并根據醫生建議調整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從而盡可能縮短恢復時間。
總結急性闌尾炎的診治全過程,從病因到治療,從早期診斷到術后管理,應始終強調系統化的疾病管理流程和多學科協作的診療模式。通過堅持科學治療與患者自我管理相結合,急性闌尾炎的預后大多數良好,可有效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