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全面介紹骨科內固定取出術的麻醉選擇、圍術期管理要點、并發癥預防及患者術后恢復指導,幫助讀者系統了解手術麻醉管理的核心要素,建立科學的醫患協作觀念。
隨著骨科手術技術的進步,內固定取出術已成為骨科常見二級手術。此類手術雖操作時間較短,但麻醉管理仍面臨獨特挑戰?;颊呒韧中g經歷、內固定存留時間、局部組織粘連程度等因素,均會影響麻醉方案的選擇和術中管理策略。
骨科術后麻醉方案如何分類選擇?
麻醉方式的選擇需綜合評估手術部位、預計時長及患者基礎狀況。對于四肢遠端內固定取出,區域神經阻滯常為首選,其優勢在于精準鎮痛和快速恢復。而涉及軀干部位或存在復雜粘連的病例,靜吸復合麻醉可提供更穩定的生命體征控制。
從麻醉藥物分類來看,現代麻醉多采用多模式平衡麻醉策略。短效阿片類藥物復合鎮靜劑的組合,既能保證術中鎮痛需求,又可縮短術后蘇醒時間。對于存在氣道管理風險的患者,保留自主呼吸的靜脈麻醉方案正在臨床推廣應用。
特殊病例的處理需個性化設計麻醉方案。以長期存留內固定物患者為例,局部組織可能形成纖維包裹,手術操作易引發異常出血或神經刺激反應。此類患者建議選擇全身麻醉并準備急救預案。近年來可視化神經阻滯技術的普及,使麻醉醫師能更精準地實施外周神經阻滯,顯著減少全身麻醉相關并發癥。但需注意,神經阻滯的效果評估需結合電生理監測,避免阻滯不全影響手術進程。
如何制定個體化麻醉管理方案?
完善的術前評估是麻醉安全的基礎。除常規心肺功能檢查外,需特別關注患者既往手術麻醉記錄。內固定取出患者常存在局部解剖結構改變,麻醉醫師需通過影像學資料評估手術區域神經血管分布變化。對于存在慢性疼痛病史者,應進行疼痛敏化程度評估。
術中監測需建立多維參數體系。除基礎生命體征監測外,麻醉深度監測(BIS)能有效預防術中知曉。肌松監測對判斷神經阻滯效果具有重要價值。針對可能出現的骨水泥反應或脂肪栓塞,需準備經食道超聲等高級監測手段。
麻醉藥物配伍需要精細調控。短效鎮靜劑與鎮痛劑的合理配比,既能維持足夠麻醉深度,又可實現快速蘇醒。近年來右旋氯胺酮等新型藥物的應用,在維持循環穩定方面展現獨特優勢。但需注意其對術后精神癥狀的影響,特別是老年患者需謹慎使用。
術后恢復階段的管理同樣關鍵。多模式鎮痛方案應提前規劃,結合神經阻滯導管技術實現階梯式鎮痛。對于術中出現循環波動的患者,需延長術后監護時間,警惕延遲性并發癥的發生。麻醉恢復室(PACU)團隊需與骨科醫師保持密切溝通,及時處理異常情況。
圍術期風險評估與分期管理
根據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標準,內固定取出術患者多屬Ⅰ-Ⅱ級,但需注意特殊風險因素。長期臥床患者需評估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肥胖患者需預防術后呼吸抑制。麻醉團隊應采用改良心臟風險指數(RCRI)進行心血管事件預測。
手術進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管理:誘導期重點防范氣道并發癥,維持期關注循環穩定和出血控制,蘇醒期著重預防嗆咳反應和寒戰。對于復雜病例,建議實施目標導向液體治療(GDFT),通過每搏量變異度(SVV)等指標優化容量管理。
麻醉并發癥的識別與處置
常見麻醉相關并發癥可分為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神經系統三類。心率異常多與麻醉深度不當或藥物副作用相關,需及時調整輸注速率并排除電解質紊亂。血壓波動常見于老年患者,可采取分級處理策略:收縮壓下降20%以內優先調整麻醉深度,超過30%需啟動血管活性藥物支持。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CD)的預防需貫穿全程。術前認知篩查、術中腦氧監測、術后早期活動等綜合措施可降低發生風險。對于已出現癥狀者,應排除代謝紊亂并啟動神經保護治療。麻醉團隊需建立并發癥預警系統,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早期識別和快速響應。
在醫療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科學的麻醉管理已成為手術安全的重要保障?;颊邞鲃优浜闲g前評估,如實告知用藥史和過敏史。術后遵循醫囑進行康復訓練,定期復查評估恢復情況。醫患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手術效益最大化,讓醫療技術真正造?;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