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也被稱為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問題,主要表現為皮膚上出現紅斑、風團,并伴有瘙癢。本文將介紹一位37歲的女性患者的病例,她反復出現全身紅斑和風團6周,并最終被診斷為慢性蕁麻疹。在她的病歷中,無氣緊、胸悶,亦無腹痛、嘔吐、腹瀉等癥狀,但口服常規抗過敏藥物后無明顯緩解。
此病例通過體格檢查發現了全身散在片狀紅斑、風團,境界清楚,最終診斷為慢性蕁麻疹,并給予藥物治療。
可能的疾病原因
慢性蕁麻疹的成因較為復雜,可能涉及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通常情況下,蕁麻疹是由于體內的肥大細胞釋放出組胺等化學物質,使血管擴張和透過性增加,從而引起皮膚表面的紅斑和風團。盡管一些人是因為明顯的過敏源(如某些食物、藥物或環境刺激)引起,但對于許多慢性患者,找不到明確的觸發因素。
慢性蕁麻疹的危害不僅限于外觀上的損害,還可能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慢性瘙癢和反復發作的皮疹會導致患者難以入睡、情緒低落,甚至出現焦慮和抑郁癥狀。研究指出,慢性蕁麻疹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低于普通人群,特別是在社交和心理健康方面 [1]。
治療方案
針對慢性蕁麻疹的治療,首先需要確定并避免可能的誘發因素。一般來說,抗組胺藥是治療蕁麻疹的首選藥物。如果常規劑量的抗組胺藥物不能控制癥狀,可以增加劑量或聯合使用不同種類的抗組胺藥物。此外,短期使用類固醇藥物也能有效控制嚴重的癥狀,但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帶來不良反應,因此需謹慎使用。
在一些頑固性病例中,可能需要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或生物制劑。近年來,研究發現一種名為奧馬珠單抗的生物制劑對治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有較好的效果,這一藥物通過抑制IgE的活性,從而減少過敏反應的發生 [2]。
預防措施
針對慢性蕁麻疹的高危人群,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已知的過敏源,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狀態。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點:
1. 避免已知的過敏源:如某些食物(海鮮、堅果等)、藥物(阿司匹林等)或環境因素(花粉、塵螨等)。
2. 保持皮膚濕潤:使用溫和的護膚品和保濕劑,避免使用會引起皮膚干燥的香皂和洗浴用品。
3. 管理壓力:慢性蕁麻疹易受到心理壓力影響,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適量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有助于減少發病幾率。
4. 定期復診:對于慢性蕁麻疹患者,應遵從醫生指導,按時復診,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更好地控制癥狀。
最后,蕁麻疹雖非致命疾病,但對于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深遠影響。希望大家通過正確認識和科學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如果您或您的親友持續出現類似癥狀,請及時就醫,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夠獲得更好的療效。
引用文獻
Balp MM, Vietri J, Tian H, et al. The impact of chronic urticaria from the patient’s perspective: a survey in five European countries.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5;29(3):531-536.
Maurer M, Raap U, Staubach P, et al. Immunoglobulin E-mediated diseases: Can we go beyond allergen avoidance and antihistamines? Allergy. 2019;74(10):1929-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