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如何保障自己的健康已經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今天我們要為大家揭示的是一個較為隱秘但危險性極高的健康殺手——蛛網膜下腔出血及其常見起因之一:腦動脈瘤,特別是后交通動脈瘤。
根據最新的醫療統計,腦血管疾病在近年來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其中蛛網膜下腔出血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隱患。蛛網膜下腔出血是指腦內蛛網膜和軟腦膜之間的血液滲入,主要癥狀包括劇烈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嚴重者可致命。而造成其的主要原因很多,其中動脈瘤破裂最為常見。今天我們就深入探討這個問題。
蛛網膜下腔出血及動脈瘤
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由腦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血液進入蛛網膜下腔,常見癥狀包括突發劇烈頭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及肢體癱瘓等。動脈瘤是由于動脈壁的薄弱點擴張形成的局限性囊狀擴張,最常見的是位于大腦底部的動脈,即所謂的“Willis環”。
左側后交通動脈靠近視神經和顱底,是動脈瘤形成的高發部位之一。動脈瘤破裂導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占全部蛛網膜下腔出血的80%以上,破裂后引起的高顱壓、腦血管痙攣等嚴重合并癥,讓患者隨時有生命危險。
動脈瘤破裂的危害
腦動脈瘤的危險性主要在于其破裂帶來的嚴重后果。一旦動脈瘤破裂,急劇的高顱壓可能迅速導致患者昏迷、腦疝,甚至在短時間內死亡。即使幸存者中,也有較大比例會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例如肢體活動障礙、語言障礙等。這種情況下,早期識別和干預尤為關鍵。
腦動脈瘤的診斷一般通過頭顱CT、MRI或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影像學檢查手段發現。在影像學檢查的輔助手段下,可對腦血管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成像,以精確了解動脈瘤的大小、位置及其周邊結構的關系,為接下來的治療提供有力支持。
蛛網膜下腔出血及動脈瘤的治療方法
動脈瘤一旦確診,為了防止其破裂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通常會采用以下幾種治療手段: 1.微創介入術:通過介入手術將金屬線圈植入動脈瘤內,阻止血流進入動脈瘤,從而預防其破裂。2.開顱夾閉術:對于位置較表淺或特殊形態的動脈瘤,采用開顱手術直接夾閉動脈瘤頸部,快速有效地解除動脈瘤破裂風險。
動脈瘤破裂后引發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通常需要急診手術干預控制出血,同時進行綜合治療以改善預后,包括控制高顱壓、預防腦血管痙攣、預防感染、支持營養等措施。對于部分病情極其危重的患者,還可能需要進行保守治療以減輕病情。這些治療方法需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和監護下進行,以保障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預防腦動脈瘤破裂的關鍵措施
1. 體檢篩查:定期進行健康體檢,特別是中老年人群和有腦動脈瘤家族史的人群。發現異常情況需進一步檢查確診。
2. 控制血壓:高血壓是腦動脈瘤破裂的重要誘因之一,建議患者遵醫囑控制血壓,預防動脈瘤形成和破裂。
3. 健康飲食和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避免高脂肪、高鹽飲食,戒煙限酒,保持適量運動,減少對血管的額外損傷。
4. 避免劇烈動作和情緒波動:劇烈動作和大起大落的情緒波動會瞬間增加血壓,易誘發動脈瘤破裂。
在醫師的指導下,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定期體檢,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會大大降低腦動脈瘤破裂的風險。
未來腦動脈瘤與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前景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影像學技術、微創手術技術和基因檢測技術的成熟與創新,未來將在腦動脈瘤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早期診斷及治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研究人員正積極探索新型生物材料、新的介入技術和藥物治療方法,以進一步提高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新型靶向藥物也在不斷研究中,有望在未來用于預防和干預腦動脈瘤的發展和破裂,進一步減少腦出血的發生。值得期待的是,醫學科學日新月異,更多更加先進有效的治療方法將在未來不斷涌現,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無論目前的醫學技術如何進步,患者都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密切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同時家屬也應給予充分的理解、支持和鼓勵,幫助患者度過難關。那是我們每個人通往健康、幸福生活的橋梁。
引用文獻
Smith, C., & Jones, A. (2021).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134(3), 625-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