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綜合診斷與治療指南
本文旨在全面介紹急性胰腺炎這一疾病的基本類型、診斷流程、分期標準、治療方式和不良反應處理及患者生活習慣調整,幫助讀者構建科學的疾病管理觀念。急性胰腺炎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癥,表現為胰腺的急性炎癥反應。其臨床特點包括腹痛、惡心、嘔吐和發熱等,嚴重者會引發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對于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是減少病死率和并發癥的重要措施。
本文將帶您詳細了解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分類、診斷、治療及預防,幫助患者及家屬更好地應對這一疾病。
急性胰腺炎的分類標準是什么?
急性胰腺炎的分類可以基于不同的標準。按照病因來分,急性胰腺炎可分為膽源性胰腺炎、酒精性胰腺炎、高脂血癥性胰腺炎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胰腺炎。膽源性胰腺炎最常見,其次是酒精性胰腺炎。
根據病理生理學表現,急性胰腺炎可分為水腫性胰腺炎和壞死性胰腺炎。水腫性胰腺炎常表現為胰腺的局部或彌漫性水腫,較易誘發腹痛。而壞死性胰腺炎則常合并胰腺實質或周圍組織的壞死,臨床表現更為嚴重。
從臨床表現出發,急性胰腺炎可根據ATLANTA分類標準分為輕癥和重癥兩大類。輕癥急性胰腺炎無器官功能障礙和并發癥,治療效果較好。重癥急性胰腺炎則存在或可能引發器官功能障礙、局部并發癥及全身并發癥,需更嚴格的監測和治療。
此外,依據影像學分期可將急性胰腺炎分為早期(前兩周)和晚期(兩周后)。早期主要表現在局部炎性改變及水腫,晚期則可能出現胰腺囊腫、胰腺假性囊腫等晚期并發癥。
如何診斷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的診斷主要依賴于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典型癥狀如突發性上腹痛、向背部放散的疼痛、惡心嘔吐等是重要的臨床提示。伴有發熱、血壓下降等,全身癥狀也應引起重視。
實驗室檢查方面,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的升高是重要的診斷依據。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檢測,應在發病后第1天到第3天進行,之后逐漸恢復正常。此外,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CRP)、血糖及電解質水平的檢查對于疾病的嚴重程度評估也有重要意義。
影像學檢查也是急性胰腺炎診斷不可或缺的手段。超聲檢查可顯示胰腺的大小、形態改變及周圍積液情況,但因腸道氣體干擾多,敏感性較差。CT掃描尤其是增強CT,在顯示胰腺的形態改變、壞死范圍及并發癥(如胰腺假性囊腫、胰腺纖維化)方面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通過綜合分析癥狀、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臨床醫生可做出準確的診斷。在診斷時也應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類似癥狀的疾病,如消化性潰瘍穿孔、急性膽囊炎、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等。
急性胰腺炎的分期與評估
急性胰腺炎依據病情發展可分為早期和晚期。早期胰腺炎以局部炎性改變和全身炎性反應為主,主要出現在發病后的第一至第二周。早期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減輕胰腺的炎癥反應和并發癥,通過支持療法穩定患者生命體征。
晚期胰腺炎主要出現在發病兩周以后,這一階段可能出現胰腺壞死、感染、胰腺囊腫等并發癥。影像學檢查尤其是增強CT在晚期胰腺炎的評估中起重要作用,能更好地顯示胰腺的形態及壞死情況。
在分期評估中,Ranson評分及APACHE II評分是兩個常用的評估工具。Ranson評分主要依據患者的年齡、白細胞計數、血糖、乳酸脫氫酶(LDH)、谷氨酰轉肽酶(AST)等指標來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APACHE II評分則綜合考慮患者的生理功能、實驗室檢查及病史信息,能夠較全面地評估患者的嚴重程度和預后。
治療急性胰腺炎有什么方法?
急性胰腺炎的治療原則包括病因治療、支持治療和并發癥的處理。病因治療針對的是引起胰腺炎的根本原因。例如,對于膽源性胰腺炎,應及時給予ERCP(內鏡下逆行膽胰管造影術)以解除膽管梗阻;酒精性胰腺炎患者則應嚴格戒酒。
支持治療是急性胰腺炎的基本治療措施。包括禁食水、胃腸減壓、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以及靜脈營養支持。早期禁食水的目的是減少胰腺的分泌,減輕胰腺炎癥。病情穩定后可逐步恢復口服飼養,但需避免過早恢復飲食。
藥物治療方面,止痛劑、抗生素、H2受體拮抗劑或質子泵抑制劑等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酌情使用。止痛劑如曲馬多、嗎啡可緩解嚴重疼痛。對于懷疑有感染的壞死性胰腺炎患者,抗生素的使用需謹慎。H2受體拮抗劑或質子泵抑制劑可減少胃酸分泌,防止胃粘膜損傷。
并發癥的處理是急性胰腺炎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嚴重并發癥如胰腺假性囊腫、胰腺裂傷或膿腫,可能需要介入治療或手術引流。重癥監護治療需針對多器官功能障礙進行綜合處理。
急性胰腺炎的常見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是什么?
急性胰腺炎和其治療過程可能會引發多種不良反應。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腹痛加劇、惡心嘔吐、腹脹或胰腺假性囊腫等。對于腹痛加劇,需及時調整止痛劑的使用劑量或選擇更適合的鎮痛藥物。惡心嘔吐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減少胃腸道刺激來緩解,需要時可應用止吐藥。
腹脹常與胃腸動力不足或癥狀相關,可通過胃腸減壓、促進胃腸動力藥物及飲食調控來改善。伴有嚴重腹脹的患者應進一步評估是否存在胰源性腹腔積液或感染。
其他不良反應還可能包括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常、器官功能障礙等。需要定期監測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標,及時補充不足的電解質并糾正酸堿平衡。
對于胰腺假性囊腫,通常在發病后數周內出現,處理方式包括超聲或CT引導下經皮穿刺引流、內鏡術或外科手術。小于6cm且無臨床癥狀的小囊腫可暫行觀察,并定期通過影像學復查。
總結要點包括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戒酒、控制飲食,預防急性胰腺炎的再次發作??茖W的生活方式及早期干預有助于減少疾病的發病率及并發癥的發生。同時,定期復查和隨訪對于早期發現和處理慢性胰腺炎及其并發癥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