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蚯蚓腿"毀了手術安全!靜脈曲張患者必看的麻醉指南
01 下肢靜脈曲張,為什么手術風險特別高???
不少人走進門診,發現小腿上盤著“蚯蚓”,總覺得它礙眼。但一說到手術,都會有點擔心。其實,靜脈曲張不僅影響外觀,更讓手術安全變得復雜。簡單來講,這是一種下肢靜脈里的血不會順暢回流,容易在血管里打轉。
小提醒:醫學數據顯示,靜脈曲張患者手術期間,發生下肢血栓的風險比普通人高出3倍。
這種血液回流障礙最怕患者在手術臺上長時間不動,血容易“淤”住。加上麻醉藥物會影響血管張力,血流變慢,深靜脈里的血栓就像“沉積的泥沙”更難被沖散,很可能就此堵住了血管,帶來嚴重后果。
02 手術前發現哪些異常要盡快告知醫生???
- 1. 小腿持續腫脹
如果原本時好時壞的水腫突然變成了全日不退,而且局部發硬、按壓后凹陷,別猶豫,這提示靜脈里的血流障礙已經加重。 - 2. 皮膚變色或有潰瘍
某位62歲的女患者術前發現小腿皮膚出現紫紅色斑塊,幾天后還潰爛滲液。這不是簡單的“傷口”,往往說明局部循環很差,需要盡早處理,以免增加手術出血和感染風險。 - 3. 下肢突然疼痛加劇
如果你平時只有輕微酸脹,最近卻變成持續劇痛,甚至摸到有硬塊,這時就要警惕血栓形成。
有這類明顯異常時,最好提前告知麻醉醫生,讓手術方案提前調整,避免麻煩變更大。
03 麻醉醫生擔心哪些風險?三大“攔路虎”??
對麻醉醫生來說,靜脈曲張患者并非普通“小手術”。這類患者面臨著三大主要麻煩:
風險類型 | 原理解析 |
---|---|
深靜脈血栓形成(DVT) ?? | 靜脈血流本就滯緩,手術期間長時間臥床加上麻醉藥影響,血液更容易“停下來”凝成小血塊。 |
肺栓塞 ?? | 有些血栓會悄悄游走,堵到肺里。這個變化非常突然,可能引起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威脅生命。 |
術中出血 ?? | 曲張的靜脈壁變薄又脆弱,一旦碰到了或切開,血管比健康人更不容易止住出血。 |
說起來,不只是手術本身,麻醉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有針對性地處理。這提醒每位患者,在術前務必主動和麻醉醫生溝通你的實際情況,別把“蚯蚓腿”當成小問題。
04 術前這三項檢查,不能省!??
- 下肢靜脈超聲:這一步能快速查清你腿里的靜脈有沒有新鮮血栓,血管擴張情況一目了然。比如,53歲的男患者做超聲時發現血管里有隱匿小血塊,手術前及時干預,避免了手術中意外。
- D-二聚體檢測:這是一項抽血指標,能間接提示體內有沒有“活躍”的血栓。它升高不等于一定有血栓,不過能給麻醉醫生預警,需進一步判斷。
- 凝血功能檢查:麻醉和手術不可避免要用藥物影響血液,弄清楚你的凝血能力,可以幫助醫生預防術中、術后出血。
做全套檢查,并把結果帶給麻醉科醫生,有疑問也可直接詢問相關解釋。
05 你的麻醉方式,真的可能和別人不一樣??
靜脈曲張的患者手術時,麻醉方式需要單獨“量身定制”。由于全麻會使全身肌肉放松,坐臥時間長,靜脈回流變慢,有加重血栓風險——而局部的“區域麻醉”可以避免這些問題。
- 區域麻醉(比如腰麻、硬膜外麻醉):讓身體局部失去痛感,但不會全身入睡,有研究發現它可讓術后血栓發生率降低50%。像膝蓋以下的手術,醫生優先會考慮這類方案。
- 全身麻醉:雖然適應范圍更廣,對于聯合其他疾病或復雜手術時有它的用武之地,但要用上一些特別的防血栓措施,比如術中彈力襪、藥物輔助等。
藥物選擇:麻醉醫生會根據你的超聲及凝血結果,用起效快、半衰期短的藥,便于術后盡快恢復,同時密切監測。
06 術后48小時,這些保護措施最重要??
手術結束,并不意味著安全已經徹底無虞。頭兩天的科學護理,才是壓住風險的關鍵。
- 早期踝泵運動:術后2小時內開始做足尖上翹、點地的動作,每天多次,有助于加快下肢血液流動,減少血栓形成的概率。
- 穿醫用彈力襪:能對腿部靜脈進行物理加壓,幫助血液往上流,推薦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型號,堅持穿著。
- 規范用抗凝藥:有血栓高風險的患者,根據檢查結果,醫生一般會開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藥。用藥期間嚴格遵醫囑,切忌自行停藥。
說明:以上三項,缺一不可。這是一套科學、長期驗證有效的術后保護方法。
?? 實用提醒(Tips)
- 靜脈曲張患者手術時,血栓風險是普通人的3倍。
- 術前只要有腿部潰爛、明顯腫脹或持續加重的痛感,及時與醫生溝通。
- 區域麻醉可降低血栓風險50%,遇到下肢手術積極詢問醫生適用性。
- 趁術后48小時,做到活動腿部、穿彈力襪、規范用藥三合一,效果最好。
簡單來說,靜脈曲張并不可怕,怕的是忽略了這些實實在在的風險信號。只有主動溝通、配合檢查和護理,手術安全才能有保障。發生問題及時問醫生,避免小“蚯蚓”惹出大麻煩,這才是最穩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