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遇上消化道出血:手術安全必知的6件事
生活中,有時不得不面對消化道突然出血的狀況。有人在家鄉醫院做胃鏡時,因為過度緊張需要麻醉,有人則在急診手術時,心里對麻醉安全很有疑問。其實,麻醉和消化道出血的碰撞不算少見。術前、術后,還有麻醉期間,醫生和患者該注意些什么?今天就從實際用得上的角度,好好聊聊“麻醉+消化道出血”的6個關鍵問題。
01. 麻醉為什么會影響消化道出血風險?
很多人以為麻醉只是“讓人睡著”,但實際上,它對身體各方面的影響要復雜得多。比如,常用的麻醉藥可能會短暫抑制胃腸道的“保護屏障”——讓胃黏膜變得更加脆弱。這就好像平時有一層“隱形雨衣”保護胃壁,麻醉時雨衣暫時脫下,抵抗胃酸的能力稍弱,出血點更容易滲漏。
另外,麻醉令全身血液循環和呼吸節奏變慢,使身體對低血容量的適應變差。如果本來就有消化道損傷,或者正出血,這時候出血速度和量都可能上升。醫生就得特別關注麻醉期間的每個細節,力求把影響降到最低。
小貼士??? 有研究證實,合理選擇麻醉方式和藥物,最多可讓術中出血風險降低 35%。
02. 出現這些癥狀要立即告知醫生
癥狀表現 | 危險程度 | 應對建議 |
---|---|---|
偶爾反胃、胃部隱痛 | 輕微 | 密切自我觀察,可等候醫生查房反饋 |
偶發現黑便(柏油樣便) | 輕度異常 | 盡快告知醫護,留取標本供化驗 |
持續嘔吐帶血、鮮紅色便 | 危險! | 立即呼叫醫生,嚴禁自行進食與外出 |
頭暈、心慌、出冷汗 | 高度警惕 | 報告醫護,臥床觀察,切勿站立走動 |
?? 實用提醒:
手術前 8小時嚴格禁食,可幫你把術中嘔吐和誤吸風險下降60%。這一小細節,能大大提升整個麻醉過程的可控性。
手術前 8小時嚴格禁食,可幫你把術中嘔吐和誤吸風險下降60%。這一小細節,能大大提升整個麻醉過程的可控性。
03. 哪些人更容易在術中發生出血?
- 長期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藥患者:如阿司匹林、華法林。這類藥“稀釋”血液,導致凝血反應減弱,一旦身體出現小口子,容易流血不止。
- 有肝病史的人群:比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臟是制造凝血因子的主力軍,損壞后,身體止血能力直線下降。
- 酗酒或長期重度飲酒者:酒精傷胃、干擾肝臟功能,讓胃壁變脆弱,血管破裂概率明顯提升。
- 高齡老人(70歲以上):年齡帶來的身體恢復力下降,讓原本小的問題也可能變成大出血。
- 反復消化道潰瘍病史:潰瘍“老傷口”容易碰到刺激就滲血。
實際例子: 有位78歲的老年女性,因長期心臟問題服藥,加之本身有肝硬化,術中就遭遇了大量消化道出血的突發狀況。這事提醒我們,綜合因素疊加時,手術風險會顯著增加。
專家分析:
- 臨床統計顯示,多重高危因素共存者,術中嚴重出血風險提升約3倍。
- 不過,大部分合并癥患者如提前完整評估,風險仍可大幅降低。
04. 術前要做哪些針對性檢查?
- 胃鏡檢查:直觀看到胃內情況,查明出血源和胃壁狀態。適合消化道不適史或近期有黑便、嘔血患者。
- 凝血功能全套:包括PT、APTT、血小板。它們能反映體內止血反應是否正常,是決定能否安全手術和用藥的關鍵。
- 血常規及電解質:判斷有沒有嚴重失血,是否需要緊急補液輸血,以及術中能否耐受麻醉。
簡要案例: 51歲的男性,有消化道出血病史。術前查體中發現凝血異常,對方案及時調整,成功避免手術中事故。這說明,針對性檢查至關重要。
?? 提示: 醫學調查指出,規范的術前評估渠道,可使消化道出血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減少40%。
05. 多學科團隊如何保障手術安全
麻醉科醫生:負責術中不斷監測呼吸、血壓、血氧,還要合理“調配”鎮痛藥和輸液確保血流動力穩定,一旦發現出血趨勢立即啟動應急措施。
外科醫生:及時處理出血點,對難以控制的大出血或圍術期出血高峰加強協助、隨時調整手術方式。
協作策略舉例:
- 術前溝通:提前研判高危因素,重癥及高齡患者同步會診。
- 方案預案:制定術中隨時追加止血、輸血和補液預案。
- 全程監護:配備專人看護,利用先進監測設備(如深靜脈血氧)第一時間發現風險變化。
?? 研究發現,多學科協作和麻醉方案聯合,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手術相關出血和其他并發癥。
06. 術后72小時關鍵護理措施
麻醉遇上消化道出血,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把每個細節都落到實處:術前規范評估,術中多部門協作,術后充分護理。一切以實際狀況和醫生建議為主,有疑問隨時提出來,才是真正的安全感來源。每一步的科學對待,都是為健康加上一道保險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