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結石手術麻醉:這些風險控制要點要記牢
膽囊結石手術為什么要用麻醉????
手術室總給人一種緊張感。其實,無論是傳統開腹,還是現在常見的腹腔鏡膽囊結石手術,麻醉都不可缺。如果想象沒有麻醉,手術會變得讓人無法忍受。
麻醉能讓病人在手術中沒有痛感——這只是基本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維持呼吸、心跳等生命體征的平穩。
麻醉能讓病人在手術中沒有痛感——這只是基本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維持呼吸、心跳等生命體征的平穩。
小知識:全身麻醉適合時間稍長、范圍較大的手術;如果病人有特殊需求,醫生還會根據病情聯合局部麻醉,讓鎮痛效果更好,減少全身麻藥的用量。
手術中有哪些常見麻醉風險???
麻醉并不是按下開關那樣簡單。即便準備充分,還是可能碰到一些,讓醫生和家屬都緊張的小插曲:
- 呼吸變慢或中斷:麻醉藥物會影響大腦控制呼吸的區域,有時劑量稍微偏高就會讓呼吸暫停。這在高齡患者中更容易遇到。
- 血壓波動:有些人對麻醉很敏感,會出現血壓突然降低。原理在于麻藥可能讓血管擴張,但心臟一時反應不過來。
- 藥物過敏反應:有些患者對某些麻藥有特殊體質,其實手術前問清過敏史已經能避免大部分事故,但少數突發嚴重過敏仍需專業團隊馬上處理。
- 麻醉蘇醒延遲:有的人醒得慢,事后還會感覺昏昏沉沉。這主要和肝腎功能下降有關,藥物排出不暢,恢復就要慢些。
醫生舉例:66歲的劉大叔,手術本身很順利,但由于對麻醉較為敏感,手術后出現短暫呼吸暫停。團隊第一時間用藥、監測,順利解決了小麻煩。
哪些人更容易出現麻醉問題???
實際上,并不是每位患者都"風險一樣"。以下幾類人群,真的需要額外警惕:
研究顯示,70歲以上患者發生手術期麻醉并發癥的風險約為50歲患者的2.5倍(JAMA Surg, 2021)。
?? 體會:有位73歲阿姨,平時高血壓、糖尿病都控制得一般,術中小劑量麻藥就出現血壓短暫下降。幸虧術前團隊充分評估,才能預防發展為更嚴重情況。
醫生都做了哪些風險控制??????
很多人以為,風險只在手術臺上才發生。實際上,專業醫護從術前就開始"多道防線":
- 詳細的術前評估:既問慢病,也查過敏,列出歷史用藥清單。不僅是問診,還結合抽血、心電圖等檢查,為麻醉準備全套信息。
- 量身定制麻醉方案:不是所有人都用一份"標準答案"。醫生綜合年齡、體重、既往史,設定更安全的藥量和給藥方式。
- 術中持續監測:用專業設備正實時監控血壓、心電、血氧,隨時調整麻藥劑量。還會提前準備應急藥物,確保萬一發生狀況能馬上處理。
- 術后個性化鎮痛:用多模式鎮痛(如神經阻滯+非阿片類鎮痛藥),既減輕痛感,也減少主要藥物(如嗎啡)的副作用。
??? 解讀:調查顯示,完善的術前評估與個體化麻醉方案,可以讓麻醉相關意外事件降幅達到70%(Anaesth Crit Care, 2020)。
術后麻醉恢復,需要注意些什么???
手術醒來后,有些人一切如常,也有人會碰到麻醉帶來的小不適:
- 惡心、嘔吐:術后最常見的小問題之一。短時間嘗試忍耐即可,難受時應讓護士知曉,可能需要對癥處理。
- 喉嚨發干或聲音嘶啞:這屬于插管手術后的常見反應,通常喝點溫水慢慢會緩解。
- 身體無力或意識模糊:藥物還沒完全排出,短暫休息后就會好轉。若明顯持續,要主動和醫生溝通。
- 出現呼吸不暢或持續困倦:這種表現需要及時就醫處理。
?? 小建議:
- 術后第一天最好由家人陪同觀察,有突發不適隨時溝通醫護。
- 術后如果感覺持續不舒服,比如高熱、嚴重呼吸困難,要盡早報告。
患者能配合哪些細節,幫助手術更安全???
病人自身的準備也很重要。"聽安排"不是一句空話,實際準備工作很關鍵:
- 術前至少8小時禁食水:保證胃內干凈,減少麻醉時嘔吐或誤吸風險。
- 如實告知健康情況:包括平時病例、用藥史、近期感冒、過敏等信息。哪怕覺得小毛病,也別瞞報。
- 帶好之前的病歷、化驗單:醫生需要這些信息幫助做方案。
- 術后遵醫囑臥床休息:不要著急起身,家人一定要在身邊陪伴。
場景回放:有位45歲男士,因高血壓沒有如實報告,結果術中出現了血壓波動。這個小例子說明,與醫生坦誠交流,遠比"逞能不講"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