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颊呤中g麻醉:這些關鍵點能救命
01 腦?;颊呗樽頌槭裁锤kU?
說起來,身邊不少家里有長輩做過手術,往往會擔心如果有腦梗,麻醉會不會更復雜。其實,腦梗后,腦組織就像剛經歷過大雨的道路,變得格外脆弱和不穩定。手術時一不小心血壓波動,腦部“供血供氧”就可能無法跟上,嚴重時甚至雪上加霜,加大腦缺血或者再梗死的風險。
簡單來說,麻醉階段最怕血壓忽高忽低,尤其是本來就腦供血不足的人。
麻醉藥會影響血管、心臟和呼吸,稍有閃失就可能導致腦內“養分供應”中斷,尤其是老年患者或有高血壓、心臟病史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02 術前評估必須查哪些指標?
做手術前的準備就像出遠門前仔細打包行李,對于腦?;颊?,這一環尤其關鍵,從來不只是“麻醉師問兩句話”那么簡單,具體都要查些什么?
檢查項目 | 作用說明 | 具體例子 |
---|---|---|
頭顱影像(CT/MRI) | 了解受損范圍和部位,判斷腦供血現狀 | 如65歲男性去年梗塞,影像顯示梗塞區較大 |
心功能(心電圖、超聲) | 評估心臟承受能力,避免術中意外 | 72歲女性合并房顫,術前調整心率 |
凝血功能 | 防止術中或術后出血/血栓 | 58歲男性長期服用抗凝藥,需停藥調節 |
血糖/電解質 | 保證手術期間新陳代謝平衡 | 患糖尿病患者,術前血糖需控制至合理范圍 |
用藥史 | 防止藥物相互作用或漏用重要藥物 | 長期降壓藥患者術前調整藥物時間 |
03 哪種麻醉方式更安全?
很多人會好奇,腦?;颊叩降走m合哪種麻醉?其實,這件事沒絕對標準,要看具體手術類型和患者當下身體狀況。
- 全身麻醉:適合比較大的手術,比如腹部或胸部手術,優點是能全程控制呼吸和循環。缺點在于,部分藥物對腦血流有影響,需要特別調整劑量和用藥速度。
- 區域麻醉(如椎管內麻醉、神經阻滯):通常用于四肢或部分下腹部手術。因不用全身麻醉藥,對循環影響小,腦供血供氧可更好保障。但對于部分高齡患者或有精神障礙的患者,保持合作有時并不容易。
04 麻醉中如何保護腦功能?
手術中保護腦供血,其實就是“時時刻刻盯著兩件事”——一個是讓血壓不要劇烈波動,另一個是確保大腦持續有氧氣。
設定目標范圍,避免太高或太低。如果患者平時有高血壓,術中也不能一下降太多,否則舊梗塞區可能“雪崩式”缺血。
適時補液,避免血液粘稠,從而降低再梗塞的風險。
持續監測指脈氧和動脈血氣,防止因缺氧導致的神經損傷。
手術時血糖太低,大腦營養會跟不上。
部分醫院配備腦氧監測,可及時捕捉異常。
05 術后哪些癥狀要警惕?
手術結束并不代表萬事大吉,有些危險信號出現要及時反應。比如出現意識模糊、持續昏睡、新發肢體無力或麻木、語言變得困難,都可能暗示著新的腦供血障礙。
癥狀表現 | 可能對應的問題 | 怎么做? |
---|---|---|
突然昏迷或不清醒 | 腦缺血/腦水腫 | 立即告知醫護,及時復查影像 |
一側手腳持續無力甚至動不了 | 可能再發腦梗 | 及時處理,防止癥狀加重 |
吐字含糊或說不清話 | 腦供血障礙 | 醫護馬上評估,必要時加查頭顱CT |
突發嚴重頭痛 | 腦出血等其他并發癥 | 不能拖延,盡快就診 |
06 家屬需要配合什么?
很多家屬擔心“我能做點什么幫忙?” 其實每一步都有你的角色。歸納下來,重點有三件事:
- 配合術前禁食:醫生說幾點“最后一口水”,真不是矯情,是為了防止麻醉時嘔吐、嗆入肺部帶來嚴重后果。
- 詳細記錄用藥情況:患者平時吃的降壓藥、抗凝藥、降糖藥,哪怕是哪一天換過藥,都要告訴醫生,一點細節都不能漏。
- 術后觀察并協助醫護:家屬是第一時間察覺患者變化的人,尤其術后6小時內,任何“哪哪怪怪的不對勁”,都要提醒護士及時處理。
- 帶上所有近期檢查報告,最好有影像資料原片或截圖。
- 提前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用藥結果,方便術中溝通。
- 術后陪護期間,留心患者表情、語言等細微變化。
?? 實用提醒
做麻醉前,一定要如實告知醫生:過去有沒有腦梗、什么時候發作過、用了哪些藥。不要嫌麻煩,漏講一個小細節,有時就會影響整個手術過程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