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骨折別大意!3分鐘掌握急救、治療、康復全攻略
01 踝關節骨折有哪些常見類型???
平時上下樓梯、跑步、打球,踝關節總覺得“扭了一下”,但其實,有時候傷得比想象中更嚴重。
踝關節骨折主要分三類:外踝骨折(在腳踝外側,會影響踝關節的外部穩定性),內踝骨折(在腳踝內側,直接影響關節的對稱和平衡),還有雙踝骨折,顧名思義,內外兩側都斷,通常動作受限很明顯。
?? 下表簡單顯示了三種類型的差別:
類型 | 位置 | 穩定性影響 |
---|---|---|
外踝骨折 | 踝關節外側 | 可能輕度不穩,部分可承重 |
內踝骨折 | 踝關節內側 | 常出現關節失衡,需警惕 |
雙踝骨折 | 內外兩側同時 | 多為嚴重不穩,活動極度受限 |
其中,雙踝骨折發生后腳往往自然翻轉、腳型明顯變了,幾乎不能自己走動。
02 扭傷和骨折怎么分辨???
平常很多人以為“扭傷”,其實已經骨折。
區分扭傷和骨折,有幾個明顯信號:
- 持續劇烈疼痛:比如走一步都像踩在釘子上,而不是輕微隱痛。
- 無法承重:骨折時腳幾乎不能站立和支撐身體,和扭傷后還能勉強走幾步不一樣。
- 外觀畸形:比如腳踝鼓包、明顯歪斜或短縮,有時關節位置異常。
家住三樓的王先生,52歲,在樓梯摔下后一開始以為只是“崴了腳”,直到發現腳踝變形、無法落地,才緊急就醫。
這個例子說明:踝關節外觀異常、疼痛明顯時,不宜拖延治療。
03 哪些動作最容易引起踝關節骨折?
為什么踝關節骨折總是不期而遇?其實,日常生活中不少“小意外”都可能讓骨折找上門:
- 扭轉傷:比如打籃球落地沒踩穩,身體快速轉動腳卻被固定,力量全落在腳踝上。
- 高處墜落:爬梯子、上樓梯腳下一滑,失重落地,一瞬間的巨大沖擊容易導致骨折,特別是骨質脆弱的人群。
- 直接撞擊:車禍、運動碰撞、重物砸落等,外力猛烈撞擊腳踝使骨頭直接斷裂。
65歲的李阿姨因骨質疏松,冬天出門滑倒,輕輕一摔就導致了雙踝骨折。
研究發現,骨質疏松的中老年人發生踝關節骨折的概率是普通成年人的2倍以上。
04 去醫院需要檢查什么?
真的摔傷了,不要只靠外觀判斷,到醫院應該走哪些環節?
- 體格檢查:醫生會先用手觸摸檢查局部壓痛、腫脹和腳部畸形。
- X光片:這是診斷骨折的首選方法,大部分骨折只需拍片就能診斷清楚。
- MRI 或 CT:有時醫生會建議做CT(骨裂細節有助判斷復位)、或做MRI排查軟組織損傷。CT的輻射量其實很小,跟日常生活所受輻射可比,只要合理使用無需擔心。
醫學界建議:有骨折疑慮,一定要及時影像學檢查,別靠肉眼和自我體驗判斷。
05 石膏固定還是手術?怎么選擇???
面對骨折,常見有兩種治療方案:保守(石膏/支具)和手術,怎么選?
方案 | 適用人群 | 優點 | 缺點 |
---|---|---|---|
石膏固定 | 沒有移位的、輕度骨折患者 | 痛苦小,恢復期短 | 骨縫不齊或移位風險較大 |
手術治療 | 有明顯移位或合并關節不穩情況 | 術后復位好,利于恢復正常功能 | 有手術風險,恢復周期略長 |
近年來的新型內固定技術,比如鈦合金螺釘或鎖定型鋼板,可以讓骨折更穩定,恢復活動時間比傳統石膏要早。
? 大部分骨折患者,4-6周后可以漸漸恢復部分負重,不過骨折完全愈合及正常行走通常需要8周甚至更久。
06 骨折后康復訓練怎么安排?
踝關節骨折并不是“養好了就躺著等恢復”,科學的康復方案至關重要。
以下是一個常見的漸進式康復訓練方案(以4周為例):
有些患者想加快進度,自主鍛煉力度太大,反倒影響恢復。建議每周復查,請醫生根據恢復情況調整訓練強度。
07 如何預防踝關節骨折復發?
骨折一次,腳踝變脆,后續怎么保護更關鍵。下面這些生活習慣和飲食搭配適合在恢復期和日常養護中采用:
- 乳制品:富含鈣和蛋白質,有助于骨骼修復。每天一杯牛奶或酸奶很實用。
- 深綠色蔬菜:如菠菜、油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幫助骨代謝。炒食或涼拌都可。
- 堅果:特別是核桃、杏仁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對愈合有好處。每天吃一小把為宜。
- 平穩鍛煉:散步、單腳站立等增強腳踝力量的小練習,有助于減少復發幾率。
專家建議,不論年齡多大,學會觀察地形、穿合腳鞋、晚間或濕滑路面要特別小心,這些細節會讓你的腳踝遠離“二次受傷”。
踝關節骨折不是“小事一樁”,正確判斷、及時就醫,治療和康復都有章可循。腳踝雖小,卻承擔著巨大負重。掌握這些要點,多些耐心和細致,腳步才能走得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