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和慢性胃炎:從識別到科學管理的實用指南
01 燒心和胃痛到底怎么回事?
日常生活里,有人吃完飯常覺得胸口有點“火辣辣”,有人則老是飯后胃部隱隱作痛。這兩種感覺其實指向了不同的問題。簡單來說,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里的酸水“倒流”到食管,像廚房里的水管逆流,不光不舒服,還可能“燒傷”食管;而慢性胃炎說的是胃的“里襯”——胃黏膜——被反復刺激或損傷,就像桌布經常磨損、起毛邊一樣。
這兩種情況看似相近,但其實涉及的部位、受損機制都不一樣。反流是一種“倒灌”,胃炎是“受傷修復”跟“炎癥反復”。長期不處理,兩者都可能拖出新的麻煩,比如食管狹窄、胃潰瘍甚至癌變。不過,大多數人在早期只是偶爾不適,不太容易覺察出來,這往往讓問題悄悄升級。
02 哪些癥狀提示你可能中招了?
類型 | 常見表現 | 提示信號 |
---|---|---|
反流性食管炎 | 胸骨后持續“燒心感”、反酸 有時咽喉里發酸、噯氣 | 飯后或夜間更明顯 ?? |
慢性胃炎(非萎縮性) | 胃部持續鈍痛、飯后飽脹感 經常噯氣、偶爾惡心 | 慢性反復發作 ?? |
慢性胃炎(萎縮性) | 食欲下降、體重輕微下降 消化不良、口淡乏味 | 癥狀長期隱匿 ?? |
TIPS:
- 如果癥狀持續或日漸加重,比如食欲明顯下降或體重減輕,應盡快就醫排查。
- 有位47歲的男性朋友,工作繁忙常常連續吃夜宵,半年后燒心感幾乎每天都有,食管鏡檢查后被確診為糜爛性反流性食管炎。
03 為什么你的胃總出問題?
- 胃酸分泌失衡:胃像是個“小化工廠”,分泌胃酸幫助消化。但如果胃酸太多,容易腐蝕黏膜;太少則消化能力變差。某些精神壓力大、抽煙或飲食刺激的人,胃酸異常分泌很常見。
- 下食管括約肌松弛:這個“閘門”一旦關不緊,胃里的酸水和食物容易向上“倒流”,侵蝕食管黏膜,很多反流性食管炎和這個相關。肥胖、懷孕以及頻繁進食都可能加重這種狀況。
- 幽門螺桿菌感染:這是一種常見的胃部細菌,在部分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縮性胃炎患者體內經??梢詸z測到。數據顯示,約有40%-50%的國人曾感染過幽門螺桿菌,其中部分人發展為慢性胃炎。
- 家族遺傳、年齡增長:年紀大了,黏膜修復能力下降,胃部疾病發生的風險也明顯上升。有些家庭慢性胃病發病率比較高,和遺傳因素也有點關系。
小提醒:這些機制說明,胃部健康和生活習慣、體質、年齡息息相關。但并不是所有有這些危險因素的人都會發病,只是風險會高一些。
04 需要做哪些檢查來確診?
- 胃鏡檢查:目前最靠譜的診斷方式。不僅能直接看到食管、胃、十二指腸黏膜的實際情況,還能做活檢分析。很多人一聽“胃鏡”就緊張,其實現在的無痛胃鏡,大部分人檢查過程都比較輕松,只要遵醫囑準備即可。
- 幽門螺桿菌檢測:用于發現是否有感染,包括C13、C14呼氣試驗和糞便抗原檢測。結果陽性,有助于判斷是否需要抗菌治療。
- 分期與評估:反流性食管炎糜爛程度(LA分級)、慢性胃炎的萎縮與非萎縮類型等,醫生會根據胃鏡結果做分級管理,決定后續方案。
TIPS: 胃鏡檢查一般比較安全,有疑問可以和醫生溝通需求,大多數情況不必過于擔心。
05 最新治療方案有哪些?
- 質子泵抑制劑(PPI):這是目前最常用的抑酸藥,比如奧美拉唑、泮托拉唑等。它們能顯著減少胃酸分泌,改善反流、胃痛,大部分人在使用1-2周后會感到明顯緩解。
副作用一般較輕,如偶有頭昏、輕度腹瀉。極少數人長期使用可能會影響鈣、鎂吸收,所以只需按療程服藥,遵醫囑即可。 - 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如果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通常采用“三聯”或“四聯”抗菌方案,療程一般是10-14天。不規范用藥容易導致復發或耐藥,需嚴格遵守醫生建議。有位52歲的女患者,剛開始自行斷藥,導致病情反復,后來配合醫生按療程足量用藥,癥狀才終于穩定。
- 胃黏膜保護劑:如達喜等,可用于輔助修復黏膜。主要配合抑酸藥、殺菌藥使用,不建議長期單獨服用。
小提示:藥物治療期間,若發現胃痛加重、持續便血或嘔吐,要盡快回醫院復查。
06 每天這樣做保護你的胃
推薦食物/習慣 | 具體益處 | 日常建議 |
---|---|---|
稀飯、面條 | 易消化,減少胃黏膜刺激 | 早餐、晚餐可常備 |
新鮮蔬菜水果 | 豐富維C,助修復胃黏膜 | 每天搭配2種以上 |
低脂牛奶 | 減輕胃酸刺激,利于營養吸收 | 小量分次飲用 |
適度運動 | 幫助消化,減輕壓力反應 | 飯后半小時快步走 |
抬高床頭20cm | 減少夜間胃酸反流 | 反流癥狀者睡覺時采用 |
- 進餐習慣:選擇細嚼慢咽,不要過快進食。
- 飲水方式:分多次小口喝水,可降低黏膜負擔。
- 定期體檢:40歲后建議2年一次胃部檢查,尤其有胃病家族史或消化不適的人。
小結:如果偶爾覺得胃部不適,先調整飲食和休息看看;但癥狀反復或越來越重,建議及時到正規醫院消化科就診。
說起來,反流性食管炎和慢性胃炎并不罕見,很大程度上跟生活細節和身體狀態有關。大部分癥狀在早期并不明顯,容易被忽視。其實,只要結合身體信號,合理安排檢查和管理,胃的“小麻煩”往往能防在萌芽期。最后,盡管這些科普建議簡單直接,有不適還是要找醫生做專業評估,別自己猜測或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