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反復發作?可能是慢性胃炎在作怪!
有時候剛吃完一頓火鍋肚子就隱隱作痛,或隔三差五就冒出點消化不良,很多人以為只是“小毛病”,忍忍就過去了。其實,這樣的胃部不適背后,很有可能藏著慢性胃炎。它不像急性胃痛那樣劇烈,卻能像老朋友一樣時不時來打擾,讓人心情和食欲都打折扣。今天就聊聊,這個讓無數人“有苦說不出”的胃里困擾,到底是什么來頭,又該怎么應對。
01 慢性胃炎到底是什么?
簡單來說,慢性胃炎就是胃里的保護層——胃黏膜,長期慢慢地“生了點小火”,并沒有太大動靜,但始終沒有熄滅。這和急性胃炎那種突然、猛烈的炎癥不同,后者像一場突發的火災,可能短時間讓人痛到坐立難安。慢性胃炎則更像是廚房里長年不關的小火,看起來不起眼,卻在慢慢消耗著胃的健康。
長期的胃黏膜炎癥,如果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時間長了還能影響消化、營養吸收,甚至可能帶來更復雜的胃部問題。
02 這些癥狀出現要當心!
- ?? 上腹隱痛:時輕時重,位置不固定,有時像針扎,有時像空腹脹痛。
- ?? 飯后腹脹:吃完飯總感覺肚子撐、不舒服,有時候還會伴有打嗝。
- ?? 反酸燒心:胸口或者喉嚨有一陣陣酸水往上涌,常見于晚上或勞累后。
- ?? 食欲下降:長期沒有胃口,總覺得提不起勁,飯量比以前小了不少。
- ?? 貧血:有些人沒怎么痛,就是人乏力、面色萎黃,一查竟然是貧血惹禍。
03 為什么胃黏膜會長期發炎?
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不少,但主要就集中在幾個方面。下面這個表格可以一目了然:
因素 | 原理 | 生活中常見表現 |
---|---|---|
幽門螺桿菌感染 | 這是一種專門寄生在胃里的細菌,能破壞胃黏膜,刺激慢性炎癥。約70%的病例和這有關。 | 常見于家庭共餐、餐館合餐或口腔衛生不良的人群 |
長期藥物刺激 | 一些止痛藥(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會損傷胃黏膜,讓保護功能下降。 | 經常因關節或頭痛自服止痛藥,容易刺激胃部 |
膽汁反流 | 本應只出現在下消化道的膽汁,反流到胃后引發持續刺激。 | 部分有過膽囊/膽道手術史的人風險更高 |
加重因素 | 酒精和辛辣食品只能讓炎癥變“旺”,但不是根本原因。 | 聚餐、飲酒、嗜辣時加重胃部不適 |
另外,精神壓力、熬夜、吸煙等也可影響胃黏膜,但與上面三大主因相比,影響略小。
04 確診需要做哪些檢查?
很多人擔心做胃鏡太痛苦,其實現在的檢查條件進步不少。一說"慢性胃炎",最權威的診斷方法就是胃鏡配合活檢。醫生會用一根細管子進入胃部,直接觀察黏膜狀態,必要時取少量組織進行化驗。這比僅憑癥狀判斷更準確,也有助于排除其他更嚴重的疾病。
- 碳13呼氣試驗: 檢測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只需要呼口氣,不會有創傷,特別適合不敢做胃鏡的人。
- 血液/便常規: 有助于發現貧血等慢性損耗,但不能單靠這些指標判斷胃炎嚴重程度。
05 科學治療能有效控制
慢性胃炎本身并不可怕,關鍵是治療要對路。具體方案得結合病因和癥狀來定。
治療類型 | 適用人群 | 說明及注意點 |
---|---|---|
根除幽門螺桿菌的四聯療法 | 檢測出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 | 聯合使用抗生素和保護胃黏膜藥物。療程一般為10-14天,按方案服藥能提高治愈率。 |
胃黏膜保護藥物 | 不適合服用抗生素,或單純粘膜損傷患者 | 如雷貝拉唑、鋁碳酸鎂等,能減少胃酸傷害,幫助黏膜修復。 |
中藥輔助調理 | 希望溫和改善癥狀且排查過惡性病變 | 常用中藥如黨參、黃芪、白術,以調和脾胃為主,具體處方需中醫師辨證。 |
06 做好三件事遠離反復發作
- 分餐制 ??
家庭中,每個人用自己的餐具,尤其是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家庭成員,更要避免“公筷夾菜”,這樣能減少感染的機會。 - 服藥時保護胃黏膜 ??
服用止痛藥、抗炎藥時,建議飯后服用或者和護胃藥物一同使用,減少對胃的刺激。 - 學會調節情緒 ???♂?
長期壓力和焦慮容易讓胃“發脾氣”。每天給自己10分鐘放松,用深呼吸、簡單運動或聊天來解壓。
食物類型 | 推薦原因 | 食用建議 |
---|---|---|
米粥、藕粉、雞蛋羹 | 易消化、含有豐富蛋白質,適合胃功能不佳時食用 | 每天早餐/晚餐任選一款,小分量多餐 |
菠菜、胡蘿卜、西藍花 | 富含維生素和葉綠素,幫助修復胃黏膜 | 每餐搭配半碗左右蔬菜,清蒸或快炒即可 |
酸奶 | 優質乳酸菌,調節腸道菌群,間接帶動胃動力 | 飯后半小時喝100-150ml,不宜空腹飲用 |
豬肝、瘦肉 | 補鐵補蛋白,有助于改善貧血 | 每周2-3次即可,每次80克左右 |
說到胃痛,很多人都習慣自我安慰,“忍忍就過去了”,可沒想到問題早已悄悄扎根。慢性胃炎雖然不容易“鬧大動靜”,但長年累月地損傷著胃黏膜。定期體檢、規律生活和規范治療,比任何“偏方”都更靠譜。如果你或家人經常有胃不舒服,不妨重視起來,早一點去醫院查明原因,對癥處理,胃才不會總是發“脾氣”。